[发明专利]飞机动力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15336.6 | 申请日: | 2012-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6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朱晓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晓义 |
主分类号: | B64C27/473 | 分类号: | B64C27/473;B64C27/46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锐专利事务所 4427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18033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飞机 动力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装置,尤其是指一种可使得诸如直升机、飞机产生更大升力或动力的飞机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螺旋桨作为一种升力和动力装置,已广泛的使用在飞机、直升机等很多领域。从动力推动的螺旋桨发明以来,迄今为止已一百多年,其结构并没什么变化,虽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由于受其结构的限制,设置在飞机上方为直升机,但直升机产生的升力并不大,飞行的速度也不快;设置于飞机前部的螺旋桨,产生的推动力也不大,飞行的速度比喷气发动机和涡扇发动机产生的推动力要小很多,所以有必要对螺旋桨进行改造,以产生更大升力或更大推动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了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飞机动力装置,使飞机能产生更大的推动力和升力。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飞机动力装置,它包括螺旋桨,所述螺旋桨包括罩体及桨叶壳体,桨叶壳体围绕罩体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桨叶壳体内部设有中空供流体顺畅通过的流体通道,所述桨叶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流体导入口和至少一个流体导出口与流体通道相通;
上述结构中,所述桨叶壳体内部沿桨叶壳体长度方向设置流体通道;在所述的桨叶壳体的前部壳体设置的流体导入口与流体通道相通;
上述结构中,所述的桨叶壳体上部以单个或多个重复排列设置流体导入口,所述流体导入口形状为圆形或条形或菱形或椭圆形或蛇形或三角形;所述的流体导入口开口形状的中心线与螺旋桨旋转方向的圆形角度平行;
上述结构中,所述桨叶壳体内部沿桨叶壳体长度方向设置流体通道;在桨叶壳体的后部壳体设置流体导出口;所述流体导出口设置与螺旋桨旋转方向相反的后部壳体一侧面;所述流体导出口与流体通道相通;
上述结构中,所述的流体通道呈直通,流体通道内设有延长流体通过路径的扰流面;
上述结构中,所述的扰流面呈凹凸流线形或由多个流线形的扰流面重复排列组成的形状;
上述结构中,它还包括吸气管及吸气马达;所述吸气马达通过吸气管与桨叶壳体中流体通道相连;所述的吸气管为螺旋管;
上述结构中,所述的流体通道分为两层通道,其中一层通道与所述的流体导入口相通,所述的另一层通道与所述的吸气马达相通,两层通道间互为连通;
上述结构中,所述的吸气马达设置在所述的罩体内或罩体外;所述的吸气马达的吸气口与所述的流体通道相通,排气口与螺旋桨排气方向在罩体的水平方向小于90C°角度的流体导出口相通;
上述结构中,所述桨叶壳体的后部壳体上设置有的流体导入口和流体导出口,流体导入口和流体导出口与所述的流体通道相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首次提出了推动力主要依靠压力差而不仅是传统螺旋桨吸入和排气的实现方式,通过桨叶的前部壳体表面设多个流体导入口与流体通道相通,在离心力产生的强大吸力作用下,使螺旋桨旋转时前后部形成的圆形流体层的流速相差越大,产生的升力和推动力就越大,从而产生一种的有更大推动力的螺旋桨,且可广泛应用与改进直升机、飞机等飞行器,产生更大的升力和推动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发明的具体结构
图1为实施例一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俯视螺旋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三、四、五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三螺旋桨结构示意图。
1-机身;101-螺旋桨;2-桨叶壳体;201-前部壳体表面;202-下部壳体表面;203-流体导入口;204、206-流体导出口;205-弧形导流块;207-扰流面;208-中心线;3-流体通道;301-下层;302-上层;4-罩体;5-管筒;6-吸气马达;601-吸气管;602-吸口;603-流体导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为叙述方便,直升机和飞机的螺旋桨的浆叶壳体,都为前部壳体和后部壳体,前后部之间为流体通道构成
一种飞机动力装置,它包括螺旋桨,所述螺旋桨包括罩体及桨叶壳体;罩体四周连接有多个桨叶壳体。所述桨叶壳体由前部壳体表面、下部壳体表面,前后部之间为流体通道构成,于前部壳体表面上设有多个流体导入口,在下部壳体表面上设有流体导出口,或桨叶壳体旋转方向相反的后部壳体侧面设流体导出口,前后部表面之间为封闭形成有连通流体导入口与流体导出口的流体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晓义,未经朱晓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53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