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兔肉香肠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57175.1 | 申请日: | 201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10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江;任琳;赵冰;张顺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23L1/314 | 分类号: | A23L1/314;A23L1/318;A23L1/317;A23L1/09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朋飞;张庆敏 |
地址: | 10006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兔肉 香肠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香肠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兔肉香肠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肉类深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是兔肉生产大国,2009年中国兔肉产量66.3万吨,占世界兔肉产量166.84万吨的39.74%。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兔肉产量稳步提高,从1974年产量3.75万吨,增至2009年产量66.3万吨,增长17.68倍。而同期肉类总产量从1974年974.8万吨,增至2009年7821.3万吨,仅增长8倍。表明兔肉消费需求旺盛,其产量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肉类生产总量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兔肉年出口量不足万吨,仅占年产量的1.3%,大部分兔肉产品满足国内消费市场。
兔肉具有高蛋白、高赖氨酸、高消化率的特点,且因有营养保健、益智益寿、防病美容的作用而广受国外消费者青睐。欧盟市场是世界上兔肉消费的主要地区之一,其人均兔肉消费量远高于我国。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者对兔肉营养保健作用认同度的提高,兔肉将逐步成为我国消费者喜爱的时尚消费食品。
但是兔肉本身有草腥味,肉风味较平淡,有研究表明中级醛类(戊醛和己醛)是兔肉腥味物质的主要成分,这些醛类是脂肪酸代谢和氧化的产物。由于当前对兔肉风味控制和深加工研究的不足,致使当前国内市场上兔肉产品比较单一,尤其食用方便的风味深加工产品较少,难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风味独特、适口性好的兔肉香肠。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上述兔肉香肠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兔肉香肠,采用兔肉和猪背脂作为原料,再配以辅料制得;所述原料以重量份计为:兔肉70-90份和猪背脂10-30份;所述辅料包括以重量份计的食盐2-3份,砂糖1-6份,味精0.15-0.3份,亚硝酸钠0.005-0.01份和酱油2-3份。
本发明以猪背脂作为原料,熔点高,加工过程中不易出油。如果使用其他部位的猪肉,会影响香肠的感官和风味。
其中,所述辅料还包括β-环状糊精和乙基麦芽酚。它们的重量份分别为0.02-0.1份和0.01-0.05份。作用是可以抑腥除膻,β-环状糊精对腥膻起到包埋、屏蔽的作用,乙基麦芽酚则是遮掩、掩饰的作用,两者的作用是互补的。
其中,所述辅料还包括曲酒和香辛料。它们的重量份分别为1.5-3.0份和0.2-0.5份。曲酒可以辅助去腥,香辛料的作用则是进行增香提味。
其中,所述曲酒为浓香型曲酒(度数为44-56度),具体为白酒和蒸馏酒皆可。
其中,所述香辛料为香气浓郁的天然香辛料,以花椒、大料和桂皮为基础,其他的可以选自:丁香、豆蔻、白芷、砂仁、辣椒、陈皮和小茴香等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组合复配。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所述兔肉香肠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切丁:先将原料兔肉和猪背脂分别切成肉丁;
2)拌馅:将兔肉与猪背脂的肉丁混合均匀,加入辅料进行搅拌,静置腌制,得到肉馅;
3)灌制香肠;
4)风干或烘烤。
上述制备方法中使用到的原料和辅料同所述兔肉香肠中相应的限定。
其中,步骤1)切丁过程中,原料兔肉切分为1-1.2cm3的肉丁,猪背脂切分为0.5-0.8cm3的肉丁,猪背脂肉丁优选0.8cm3。防止成品因兔肉丁失水大于猪背脂的肥肉丁,而使肠体表面变得凹凸不平。
其中,步骤1)切丁过程中,需控制原料肉温度0-12℃,优选7℃。防止肉温升高影响香肠质量。
其中,步骤2)拌馅过程中,需0-4℃条件下腌制20-50分钟,优选30分钟。
其中,步骤3)灌制香肠:肉馅真空充填至胶原肠衣或天然肠衣,20cm结节。
其中,步骤4)风干条件为:阴晾48小时、风干3-4天,温度15℃以下,相对湿度70%以下。或者,烘烤条件为:60℃以下,烘箱干燥48小时;烘箱干燥温度优选45-49℃。温度过高,会出油。
本发明所述兔肉香肠的制备方法,在上述步骤4)后还包括包装的步骤。
其中,所述包装:真空度达到0.1MPa,热封温度200℃,时间30秒,抽真空后封合面应平整,无褶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未经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71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玻璃棒自动送料机构
- 下一篇:一种锅炉的燃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