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沟道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8305.3 | 申请日: | 2010-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98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廖红;罗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06 | 分类号: | H01L29/06;H01L29/36;H01L29/78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李顺德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沟道 横向 扩散 金属 氧化物 半导体器件 | ||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010300959.9,申请日为2010年1月29日,名称为 p沟道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SOI(绝缘衬底上的硅)基上LDMOS(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 导体)器件,特别涉及一种高压超结(Super Junction)p沟道LDMOS器件。
背景技术
SOI技术以其理想的介质隔离性能、相对简单的介质隔离工艺而在半导体集 成电路技术领域受到人们的青睐。SOI器件具有寄生效应小、速度快、功耗低、 集成度高、抗辐照能力强等优点。基于SOI技术的可集成LDMOS器件,由于有 源器件与材料衬底和其他高低压器件间采用完全的介质隔离,有利于避免LDMOS 器件发生闩锁效应,且器件易作为高端或低端开关与其他高低压器件一起单片 集成于高压功率集成电路中。
图1示出了常规薄层SOI基p沟道LDMOS器件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衬底 (通常为p型衬底),2为埋氧层,3为源极n阱,此处作为p沟道LDMOS器件 的沟道区,4为源极n+背栅接触区,51、52为欧姆孔,将有源区电位接出,61 和62分别为源极金属场板和漏极金属场板,7为源极p+接触区,8为源极p型 扩展区,为p沟道LDMOS器件提供连续的沟道,9为多晶硅栅电极,10为场氧 化层,11为金属前介质(PMD),12为漏极p+接触区,13为p型漂移区。上述 薄层SOI基p沟道LDMOS器件其耐压一般≤300V,器件工作时,源极为高电位, 其耗尽层从源极n阱3与p型漂移区13PN结边界开始耗尽,由于耗尽层从高 电位PN结边界开始,使得源极n阱3与p型漂移区13PN结处电场曲率大,最 终使器件击穿。图2是利用二维数值仿真软件MEDICI绘制的上述器件击穿时等 势线图,当源极为高电平时,耗尽层从左边A点开始向右边耗尽,最终使得A 点曲率过大导致器件击穿。
专利Lateral Thin-Film Silicon-On-Insulator(SOI)PMOS Device Having a Drain Extension Region,U.S.Pat.NO.6,127,703.NXP提出一种新型薄 层SOI基p沟道LDMOS器件,其解决问题的思想为通过引入漏极扩展区,使得 耗尽层从漏极开始耗尽,避免了高电位源端过早出现曲率击穿的可能。图3给 出了该器件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p型衬底,2为埋氧层,3为源极n阱,此处 作为p沟道LDMOS器件的沟道区,4为源极n+背栅接触区,51、52为欧姆孔, 将有源区电位接出,6为源极p+接触区,7为多晶硅栅电极,8为栅氧化层,91 和92分别为源极金属场板和漏极金属场板,10为n型掺杂层(或称为漂移区), 11为金属前介质,12为p型漏极扩展区,13为漏极p+接触区,14为漏极p阱。 器件处于关态,源极施加高电平时,漏极p阱14与n型漂移区10构成的PN结 开始耗尽,直到耗尽到高电平源极。从而避免了源极曲率过大,器件过早击穿。 P沟道LDMOS器件导通时,源极p+接触区6通过源极n阱沟道3的反型层,再 通过漏极扩展区12传导电流。为了使漂移区全耗尽,漏极扩展区12需要满足 降低表面场(RESURF)技术掺杂剂量要求,使得其掺杂剂量不能超过1E12/cm3, 导通电阻的降低受到了限制。
发明内容
(为了描述上的方便,本发明有时也将“绝缘衬底上的硅基p沟道横向双 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简称为:SOI基p沟道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 体器件、p沟道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SOI基p沟道LDMOS器件或 直接称为器件。)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的SOI基p沟道LDMOS 器件源端PN结开始耗尽,使得器件未成熟击穿的问题,以及漏极扩展区掺杂浓 度与器件耐压的矛盾,提供一种绝缘衬底上的硅基p沟道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 物半导体器件。
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p沟道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 物半导体器件,包括自下而上的衬底、埋氧层、n型掺杂层;所述n型掺杂层一 端形成源极n阱,另一端形成漏极p阱,源极n阱和漏极p阱之间为漏极扩展 区;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极扩展区由交错并排的n型杂质条和p型杂质条构成, 所述n型杂质条和p型杂质条的两端分别与源极n阱和漏极p阱相接,所述p 型杂质条的宽度和深度等于或略大于n型杂质条的宽度和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83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溢油循环器
- 下一篇:一种推力杆支座与一种悬架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