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进气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54165.3 | 申请日: | 201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2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村田泰祐;岛田广树;浅野英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F02D9/10 | 分类号: | F02D9/1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陈珊;刘兴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阀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到车辆诸如汽车的内燃机(下文称为发动机)的进气阀装置。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进气阀装置,其中用于控制到发动机的进气量的阀由轴承相对于树脂外壳可旋转地来支撑。
背景技术
(传统技术)
用于安装到车辆诸如汽车的发动机的各种进气阀装置是传统公知的。对于代表性节流阀装置的一个例子,如图1所示,进气阀装置设在进气通道中,并通常具有如图6所示的基本结构。
当参照图1和6简要说明时,在导引用于燃烧的进气到发动机101的燃烧室101a的进气通道102中,进气阀装置103设在进气通道102中,用于打开和关闭进气通道102或改变进气通道102的通路面积。阀装置103基本上具有阀元件1031、轴1032、和外壳1033。轴1032旋转阀元件1031,外壳1033中容纳阀元件1031和轴1032。阀元件1031根据发动机101的运行条件来运行,用于控制按照箭头A的方向流动的进气的流量。
然后,轴承1034设在轴1032的两端部1032a,1032b和外壳1033之间,以致阀元件1031相对于外壳1033可旋转地安装。此外,在轴承1034的组装中,轴承1034压力配合进一对中空的圆柱凸耳部1036,1037,凸耳部从外壳1033的管道部1035的外周表面突出。
最近,安装在车辆上的各种部件和装置的成本低和质量轻的要求已经进一步严格。对于以上类型的进气阀装置,一种所谓的树脂阀装置已经广泛被使用,其中至少金属外壳1033由通过注模制造的树脂外壳代替。
(传统技术的问题)
但是,当外壳1033由树脂制成时,从管道部1035突出的凸耳部1036,1037必须由树脂一体地制成。结果,轴承1034压力配合进如上由树脂制成的凸耳部1036,1037。在压力配合中,中空的圆柱凸耳部1036,1037经常不利地具有裂缝。
以上的主要因素可能是轴承1034和凸耳部1036,1037的生产误差和组装公差,或者可能是两个部件之间材料的差异。在细致研究之后发现,因为凸耳部1036,1037的形状,具体地它们每个具有从管道部1035的外周表面径向向外突出的突起,所以凸耳部1036,1037趋于在注模期间形成焊缝。结果,在围绕焊缝的位置生成裂缝。应该注意,“焊缝”表示“形成在树脂焊接表面的不规则”。在注模中,从门注入的熔化树脂流一起汇合在成型铸模中,当汇合点处的树脂在树脂完全熔化之前硬化时生成焊缝。
在为了找到用于阻止以上裂缝现象的方法的各种尝试之后,提出了在用于与金属部件压力配合的位置处在树脂管状部件中预形成狭缝,以便将金属部件与树脂管状部件压力配合(例如,见JP-A-2005-84554)。
以上提案试图通过打开狭缝来吸收制造误差,并布置狭缝来限制焊缝的生成。
但是,当以上结构应用于以上阀装置时,产生阀装置的以下独特的问题,从而应用的装置不能实际使用。
具体地,当狭缝形成在凸耳部上时,强度恶化的量等同于狭缝的切断量。从而,可能出现轴承的不期望的移位,并且在极端情况下,轴承可能不利地错误地脱落。此外,在车辆的恶劣工作环境下,狭缝被施加大负载,并且凸耳部本身可能不利地破裂。更进一步地,如果进气通道通过狭缝与外部相通,所谓的气密现象可能致命地会出现。
如上所述,与在代表进气阀装置的节流阀装置的例子中详述的一样,最近的发动机设有滚动阀装置和湍流阀装置,设置它们来顺利地改变从图1中的进气管104的每个支管1041流到每个气缸的进气口101b的进气气流。在以上阀装置中,如期望的,用于制造树脂外壳的需求已经增加。但是,也是在制造树脂外壳的情况下,支撑阀轴的轴承的压力配合实际上具有类似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制造了本发明,从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进气阀装置,其中在与轴承的压力配合期间限制凸耳部的破损,并且其中一直可实现实质的轴承功能,以便即使在恶劣工作环境下控制进气气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41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