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引脚结构的表面贴装式整流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85279.2 | 申请日: | 201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818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姜旭波;葛永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8 | 分类号: | H01L23/48;H01L23/495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马明渡 |
地址: | 215153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引脚 结构 表面 贴装式 整流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整流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引脚结构的表面贴装式整流器。
背景技术
表面贴装式整流器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对交流电进行整流,广泛应用于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的电路中。随着电子元器件朝着轻、薄、短、小的方向发展,尤其是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表面贴装式整流器越来越具备竞争优势,具体可以归纳如下:1、组装密度高、电子产品体积小、重量轻,贴片元件的体积和重量只有传统插装元件的1/10左右;2、可靠性高、抗震能力强。焊点缺陷率低;3、高频特性好。减少了电磁和射频干扰;4、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生产,产品品质稳定。
由于整流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如果整流二极管芯片本身过热的话,会影响其整流效率的发挥。因此,在设计新的整流器件时,就要向着薄型化的方向努力。但同时又要考虑到整流器件与电路板,即PCB板,间的绝缘性能。绝缘性能较差时,会出现整流器件与电路板,即PCB板,间放电的可能性。而现有的表面贴装式整流器的引脚位于封装体的下部,直接与电路板,即PCB板,接触,绝缘性能较差。存在整流器件与电路板,即PCB板,放电的可能。故而新型的设计要着力于此,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其次,表面贴装式整流器铜材和环氧树脂的使用量较大,造成大量铜材和环氧树脂浪费,不利于环境的保护。
因此提高现有表面贴装式整流器的绝缘性能并减少环氧树脂和铜材的使用量是本实用新型研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引脚结构的表面贴装式整流器,该表面贴装式整流器提高了整流器的绝缘性能并减少了环氧树脂和铜材的使用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引脚结构的表面贴装式整流器,包括:第一引线框、第二引线框、连接片、一个二极管芯片组成,该第一引线框一端是与二极管芯片连接的支撑区,第一引线框另一端设有“Z”形第一引脚,该“Z”形第一引脚的高台面一端与所述支撑区的一端连接,“Z”形第一引脚的低台面一端作为所述整流器的电流传输端;所述第二引线框一端是“L”形接触区,“L”形接触区与第一引线框的支撑区以相嵌的方式排布,连接片斜跨于“L”形接触区一端与二极管芯片另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引线框另一端设有“Z”形第二引脚和“Z”形第三引脚,该“Z”形第二引脚的高台面一端与所述“L”形接触区的一端连接,“Z”形第二引脚的低台面一端作为所述整流器的电流传输端;该“Z”形第三引脚的高台面一端与所述“L”形接触区的一端连接,“Z”形第三引脚的低台面一端作为所述整流器的电流传输端;
所述支撑区、连接片、二极管芯片和“L”形接触区位于环氧封装体内部。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表面贴装式整流器绝缘性能较差、体积较大、原材料用量高等缺点。本实用新型“L”形接触区与第一引线框的支撑区以相嵌的方式排布,连接片斜跨于“L”形接触区一端与二极管芯片之间,从而减小了表面贴装式整流器体积且铜材和环氧树脂的使用量大大减少;其次,采用“Z”形引脚提高了整流器的绝缘性能并减少了焊锡膏的使用量,更绿色环保;再次,该整流器第二引线框另一端设有“Z”形第二引脚和“Z”形第三引脚,这两个引脚同时作为整流器的正极,可承受大电流传输;再次,该整流器不改变现有的安装方法,因此无需对电路板即PCB板做任何改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现有表面贴装式整流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表面贴装式整流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2的左视图。
以上附图中:1、第一引线框;2、第二引线框;3、连接片;4、二极管芯片;5、支撑区;6、“Z”形第一引脚;7、“L”形接触区;8、“Z”形第二引脚;9、“Z”形第三引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852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基岛露出型单圈引脚引线框结构
- 下一篇:光阻取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