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金属氧化物气相沉积铁电动态随机存储器及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199043.9 申请日: 2010-06-04
公开(公告)号: CN101894844A 公开(公告)日: 2010-11-24
发明(设计)人: 谢丹;罗亚烽;冯婷婷;韩学光;任天令;刘理天 申请(专利权)人: 清华大学
主分类号: H01L27/108 分类号: H01L27/108;H01L21/8242
代理公司: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代理人: 廖元秋
地址: 100085***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基于 金属 氧化物 沉积 动态 随机 存储器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微电子新材料与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高介电常数薄膜(简称:高K介质薄膜)的铁电动态随机存储器(FEDRAM)的制备技术。

背景技术

铁电材料具有自发极化且自发极化能随外加电场而取向,去掉外电场后,铁电材料的极化可以处于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剩余极化(±Pr)状态,这两种稳定的极化状态可以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实现“1”和“0”状态之间的转换,因而可作为存储器的二进制代码。由于不需要依靠外电场来保持记忆,因此,早在1952年,Anderson就利用这种原理首次提出了非挥发性铁电随机存储器(Nonvolatile 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Memory-NVFRAM)的概念。

非挥发性铁电存储器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铁电随机存取存储器(FeRAM),一种是铁电场效应晶体管(FeFET)。FeRAM的存储单元主要是依靠铁电电容来进行数据的存储,铁电电容是其核心。FeRAM具有不挥发、写入快、功耗低、可擦写次数多以及抗辐射能力强等特点,已成为非挥发铁电存储器中发展最快的一类。但是存在的缺点是:对数据的读出具有破坏性,必须采取回写方式;同时,由于采用电容结构也限制了存储容量的进一步提高。

FeFET是将铁电薄膜直接沉积在场效应管(FET)的栅区,利用铁电材料的自发极化对源漏间电流的控制来实现对数据的存取,由于这种结构不含铁电电容,因而尺寸较小,可以得到较FeRAM更高的存储密度;同时FeFET的存储原理决定了其非破坏性的数据读出。理论上,FeFET较FeRAM更能体现铁电存储器的优势。因此,早在1955年,贝尔实验室就首次提出了关于FeFET的想法,但直到1974年,S.Y.Wu等人才首次报道了基于钛酸铋(Bi4Ti3O12)铁电薄膜的FET器件。但是由于铁电薄膜与Si(F-S)之间的界面存在着注入电荷、界面陷阱以及薄膜本身的缺陷等问题,使得FeFET的保持时间不够长。为了有效利用FeFET结构本身的一些优势,又克服FeFET在实现中遇到的困难,2000年,美国耶鲁大学电子工程系T.P.Ma教授的铁电存储器研究小组认为这种有限次的保持时间总比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的刷新时间长得多,因此,首次提出了铁电动态随机存储器(FEDRAM)的概念(见T.P.Ma,J.P.Han,A ferroelectric 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U.S.Patent 6067244(2000))。FEDRAM是将铁电薄膜用作MOSFET的栅介质,并在铁电薄膜与Si之间加入隔离层,从而形成金属-铁电薄膜-隔离层-Si(MFIS-FET)场效应晶体管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硅衬底11,源区12、漏区13,隔离层介质膜14,铁电薄膜层15,栅电极16,源极17,漏极18。在硅衬底11中形成源区12和漏区13,在硅衬底11的上面形成隔离层介质膜14,在隔离层介质膜14上面形成铁电薄膜层15,在铁电薄膜层15上形成栅电极16。源极17和漏极18在栅电极16的两侧。

在上述结构中,硅衬底11中形成源区12和漏区13,其端部分别与隔离层介质膜14中的一部分接触。隔离层介质膜14为氮化物(Si3N4)。铁电薄膜层15为钽酸锶铋(SrBi2Ta2O9:SBT)。栅电极16为金(Au)或者铂(Pt)。源极17和漏极18为铝(Al).

上述器件结构的制备工艺包括:

(1)对p型Si基片先进行清洗和氧化

p型Si基片电阻率为:6-9Ω·cm或者21-24Ω·cm,氧化层厚度为1000nm;

(2)利用磷(P2O5)进行注入形成源漏区

(3)制备隔离层介质薄膜

利用喷射气相沉积(JVD)方法生长氮化硅(Si3N4)隔离层介质薄膜,薄膜厚度约为5~6nm;之后在氮气中退火30分钟,温度为800℃;

(4)制备铁电薄膜

利用金属氧化物沉积(MOD)方法生长钽酸锶铋(SrBi2Ta2O9,简写为SBT)铁电薄膜,厚度为200~260nm;并在氧气中退火1小时,温度为800~900℃;

(5)制备栅电极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90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