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纵向漏磁探伤仪探头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50348.0 | 申请日: | 2009-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74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陈美群;李国华;钱逸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中西宏业数控机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83 | 分类号: | G01N27/83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杰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2207 | 代理人: | 赵庆 |
地址: | 30019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纵向 探伤 探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无缝管检测设备领域,作为金属无缝管纵向漏磁探伤仪的探头架。
背景技术
纵向漏磁探伤仪用于无缝钢管壁探伤检测线,能够快速检测金属管壁表面和内部组织的纵向缺陷,以及金属管壁厚,检测钢管直径为检测钢管壁厚度为1mm-20mm。
纵向漏磁探伤仪探头架用于安装漏磁探伤仪的磁头,具体技术要求为:
1.消除探头架跟随反应滞后现象,保证漏检率小于0.0001%;
2.探头架完全复位率达到99.99%,当不能完全复位时触发报警信号;
3.在检修间隔期内(15天)能够三班无故障连续正常稳定运转。
原有无缝钢管漏磁探伤仪探头架在长期运行使用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
1.在运行过程中有时会产生探头架机械连杆结构的跟随反应滞后现象,导致漏磁探伤仪的磁头与被测无缝钢管贴合不严,而产生间隙,会发生钢管管壁缺陷漏检现象。
2.探头架不能完全抬起复位,造成与下一个被测钢管发生碰撞,导致漏磁探伤仪探头以及探头架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热轧无缝金属管纵向漏磁探伤仪的探头架。
纵向漏磁探伤仪探头架,其特征在于:由摆动电机(1)、左侧立板(2)、纵向方键(3)、中心轴(4)、偏心轴左支架(5)、偏心轴(6)、偏心轴右支架(7)、探头支架(8)、十字轴(9)、右侧立板(10)、连杆(11)构成;其中,纵向方键(3)左侧定位在现有检测线上的方形键槽内、右侧定位左侧立板(2),左侧立板(2)和纵向方键(3)一起固定连接在现有检测线上;右侧立板(10)与左侧立板(2)固定连接,摆动电机(1)固定连接在左侧立板(2)和右侧立板(10)之间;摆动电机(1)的输出轴与十字轴(9)固定连接;连杆(11)一端与十字轴(9)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偏心轴(6)固定连接;偏心轴(6)一端支撑在偏心轴左支架(5)中,另一端支撑在偏心轴右支架(7)之间,且均为间隙配合;偏心轴左支架(5)和偏心轴右支架(7)固接在探头架(8)上;中心轴(4)穿过探头支架(8)的下端,一端与左侧立板(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右侧立板(10)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连杆机构,消除探头架机械连杆跟随反应的滞后,保证探头架能够完全复位,并在没有完全复位时触发检测线上现有的触点,产生报警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主视图,其中:1:摆动电机,2:左侧立板,3:纵向方键,4:中心轴,5:偏心轴左支架,6:偏心轴,7:偏心轴右支架,8:探头支架,9:十字轴,10:右侧立板,11: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参见附图1,纵向漏磁探伤仪探头架,由摆动电机(1)、左侧立板(2)、纵向方键(3)、中心轴(4)、偏心轴左支架(5)、偏心轴(6)、偏心轴右支架(7)、探头支架(8)、十字轴(9)、右侧立板(10)、连杆(11)构成。
纵向方键(3)左侧定位在现有检测线上的方形键槽内、右侧定位左侧立板(2),左侧立板(2)和纵向方键(3)一起固定连接在现有检测线上;右侧立板(10)与左侧立板(2)固定连接,摆动电机(1)固定连接在左侧立板(2)和右侧立板(10)之间;摆动电机(1)的输出轴与十字轴(9)固定连接;连杆(11)一端与十字轴(9)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偏心轴(6)铰接;偏心轴(6)一端支撑在偏心轴左支架(5)中,另一端支撑在偏心轴右支架(7)之间,且均为间隙配合;偏心轴左支架(5)和偏心轴右支架(7)固接在探头架(8)上;中心轴(4)穿过探头支架(8)的下端,一端与左侧立板(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右侧立板(10)固定连接。
工作时摆动电机通过十字轴、连杆、偏心轴带动探头架绕中心轴摆动,使探头架下压,保证探头与被测无缝钢管的管壁无间隙接触,测试完成后探头架抬起复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中西宏业数控机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中西宏业数控机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503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