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列车轨迹跟踪性研究的模型实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8219.4 | 申请日: | 2009-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41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关志伟;王新建;张蕾;闫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G01M17/08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董一宁 |
地址: | 300222 天津市河***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列车 轨迹 跟踪 研究 模型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汽车主动安全实验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列车轨迹跟踪性研究的模型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研究汽车、列车轨迹跟踪的学者主要从事自动化或控制领域,他们的目标主要是优化控制方法,研究对象大多为单车,而对于汽车列车动力学特性对轨迹跟踪性的影响、汽车列车轨迹跟踪控制装置的开发和研究,以及对汽车列车轨迹跟踪的研究不够深入,研究对象即车辆运动模型采用两自由度、三自由度的线性模型,而不考虑车辆的动力学特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列车轨迹跟踪性研究的模型实验装置,该装置是基于汽车列车动力学特性的轨迹来跟踪行驶车辆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汽车列车的实际运动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列车轨迹跟踪性研究的模型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由电源管理模块、传感器模块、测速模块、微控制器、舵机角度调整模块、舵机角度显示模块、电机速度调速模块、电机速度显示模块和电机驱动模块组成;传感器模块、舵机角度调速模块和电机速度调速模块的输出端与微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微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电机驱动模块、舵机角度显示模块、电机速度调速模块和舵机的输入端;电机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机,电机与测速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测速模块的输出端与微控制器连接。
上述传感器模块采用光电传感器。
上述电机驱动模块是L298和H桥电路的组合。
上述测速模块测速模块通过一个光电管进行检测,U3是用于信号隔离的光耦,检测的速度经过741进行放大,通过PT0将信号传递给单片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基于汽车列车动力学特性的轨迹跟踪行驶车辆模型及汽车列车轨迹跟踪优化控制方案,将为汽车列车轨迹跟踪控制问题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在汽车列车的模型中,分别对牵引车、半挂车进行了动力学的模型分析,相对于以前的两自由度、三自由度的线性模型,能更好模拟汽车列车的实际运动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列车轨迹跟踪性研究的模型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由电源管理模块、传感器模块、测速模块、微控制器、舵机角度调整模块、舵机角度显示模块、电机速度调速模块、电机速度显示模块和电机驱动模块组成;传感器模块、舵机角度调速模块和电机速度调速模块的输出端与微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微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电机驱动模块、舵机角度显示模块、电机速度调速模块和舵机的输入端;电机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机,电机与测速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测速模块的输出端与微控制器连接.
如图2所示:电源模块7805用于稳压输出为5v的电源,用于给芯片提供5v的电源。两排发光二极管是光电传感器,一排用于发送信号,一排用于接收信号。有无信号输出的电压值不同,单片机通过AD采集AN00~AN07的值进行路线的判断。下面S3S4(PA0PA1)用于舵机角度的调整,一个用于加大角度,一个用于减小角度,S5S6(PA2PA3)用于电机速度的调整,一个用于加速,一个用于减速。数码管PM0~PM3用于片选数码管,PH0~PH7用于单片机显示数据,前两个是显示小车当前的速度,后两个用于显示舵机当前的角度。L298是电机驱动芯片和H桥电路组合,驱动电机工作。PP2(PWM信号)控制电机的速度。下面的JP2用于舵机的电压给定,因为舵机的电压在6v左右,电池的电压时7.2v所以用一个二极管分压,PP1(PWM信号)用于控制舵机的角度。测速模块通过一个光电管进行检测,U3是光耦,用于信号隔离。检测的速度经过741进行放大,通过PT0将信号传递给单片机。
本设计采用清华开发板标有相应名字的引脚进行连接,用程序进行控制和数据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未经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82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