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8228.7 | 申请日: | 200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95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思源;党晓容;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83/04;C08L83/05;C08K5/42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碳酸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是一种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PC)是相应于碳酸的聚酯的总称,指主链上含有(O-R-O-CO)链节的一类聚合物,随式中烷基R的不同,聚碳酸酯又可分为脂肪族、脂肪--芳香族及芳香族聚碳酸酯。其中脂肪族与脂肪--芳香族聚碳酸酯的机械性能较低,限制了其在工程塑料方面的应用。因此,现今作为五大工程塑料之一的聚碳酸酯仅指芳香族聚碳酸酸酯,商业上应用最广的是双酚A型聚碳酸酯(BPA-PC),该聚碳酸酯的结构式为:
学名2,2-双(4’-羟基苯基)丙烷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s of 2,2-Bis(4’-hydroxyl phenyl)propane],简称PC,是一种无定形、无臭、无味、无毒而透明的热塑性聚合物。
聚碳酸酯于1954年由德国拜尔公司首先研制开发成功,并于1958年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它以其所特有性能,如耐冲击性能、介电性能、阻燃型、透明性、耐紫外辐射性以及自熄性、易增强、无毒卫生、能着色、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和可化学修饰物理改性潜力,迅速实现了全球性商品化生产。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机械、汽车、建筑、办公设备、医疗器械、薄膜、镜片及文娱体育用品等各个方面,而且正迅速的扩展到航空、航天、计算机、光盘等高新技术领域,其用途广泛可见一斑。而实际运用时在这些塑料制品上作标记几乎是全部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工业生产部门,尤其是生产终端产品的企业,产品在销售前都要粘贴或者在产品上打印标签。标签的内容包括:商标、产地、生产日期、有效日期、条形码、公司的徽标、地址、电话信息、实用指南、电器铭牌、数字标识、操作符号、系列号等。目前,在商品上印刷标记的技术很多,如丝网印刷、转移印刷、凹凸印、压印、油墨印等。这些方法均属表面印刷,在商品贮存、搬运过程中由于机械损伤、摩擦作用、化学作用以及类似作用,会使得商品上的标识变得模糊残缺,以致辨认不清;甚至商品消费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商品表面这些标识会被磨掉或消退,造成识别困难。同时,环境友好性差,成本高。这些表面印刷的方法很难应用在曲面或网纹表面,其所需的特殊加工费用增加了产品的总体成本。对于一些注射产品来说,虽然可以在制作模具时在模具上预先制作一些标记,但这极大地增加了模具的制造成本,这是生产企业所不愿意看到的。
激光打标是一种比较新的比较新的标识方法,它是利用激光的高能能量,使塑料表面碳化或使表面某些成分分解产生气体使塑料发泡,从而得到与基色较大色差的标记,激光打标可以替代目前所有用于塑料标记的方法,并且与已有的塑料标记的方法相比具有众多的优点,首先激光打标设备与被标记制品不接触,没有标记用的介质,无需油墨,也无需油墨印标技术的高强度能量干燥过程,并且它是无溶剂的,对环境和制品所接触的物质没有任何污染。还有快速灵活的特性,可在制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标注如:产品商标,产品名称,出厂日期,使用期限、条形码、系列号等文字、图形和符号的标记,另外利用激光打标方法还可以在非平面的表面上标记,由于激光标记是记录在制品内部,因此持久耐磨,化学稳定性好,保持长久清晰度。激光印表的精密度大,可以满足在尺寸更小的塑料表面上印制大量数据的发展需要。这是常规油墨印刷及难以实现的。
在未经改型处理的情况下,聚碳酸酯制品可以被激光标记,但这是相对于大多数其他塑料制品难以激光标记甚至无法标记而言的,事实上,未改性处理聚碳酸酯的激光标记结果并不理想,对比度不明显,标记分辨率也很低,无法得到比较精细的结构。随着聚碳酸酯制品的增多,采用激光标记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激光标记与基材之间必须具有很充分的对比度,这样才能保证使用激光扫描或CCD照相机对标识的自动读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82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