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善高频特性的金属化安全膜电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70636.0 | 申请日: | 2008-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52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吴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南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4/32 | 分类号: | H01G4/32;H01G4/33;H01G4/005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蔡正保 |
地址: | 318000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善 高频 特性 金属化 安全 电容器 | ||
1、改善高频特性的金属化安全膜电容器,介质基膜(2)上镀覆金属电极镀层构成复合膜,由上复合膜(S)、下复合膜(X)密贴层叠卷绕构成,其持征在于至少有一层改善高频特性的金属化安全膜的电极结构为:金属电极镀层被纵向的正弦状曲线空隙条(2.11)和横向的直线段空隙条(2.12)分隔成许多小电极单元块(1.1),呈基本上的蜂窝网格形布置;从横向看,每个小电极单元块(1.1)由上下两条直线段空隙条(2.12)和左右两条间断的曲线空隙条(2.11)围绕而成,将其与周围的6个小电极单元块分隔,左右两条曲线空隙条(2.11)上间断处各构成4个“熔断丝”作用的导电连接桥(1.31、1.32、1.33、1.34),使电极块单元的镀层分别与左、右的侧上方和侧下方4个相邻单元的镀层连接,每对相邻单元有2个导电连接桥;从纵向看,每个小电极单元块(1.1)的上下两条直线段空隙条(2.12)不设导电桥,使纵向相邻电极单元块间不能直接通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高频特性的金属化安全膜电容器,其持征在于相邻的纵向正弦状曲线空隙条(2.11)之间纵向上相位差180°设制,间断处(J1)和(J2)分别位于正弦状曲线空隙条(2.11)的波峰与波谷处,相邻曲线的波峰与波谷相对,在峰、谷相对处横向线间距离为最大值、或最小值,横向直线段空隙条(2.12)的两端位于线间距最小值的峰、谷处,单元电极块(1.1)的横向头尾两端位于线间距最大值的峰、谷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善高频特性的金属化安全膜电容器,其持征在于每个单元电极块(1.1)的左右两条正弦状曲线空隙条(2.11)上位于波峰和波谷间断处各有4个导电桥,其中2个分置在线间距最大值与相邻横向空隙条(2.12)交汇处的两侧,另2个分别分置在线间距最小值与横向空隙条(2.12)交汇处,每个导电桥的开口方向基本上与复合膜的横向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高频特性的金属化安全膜电容器,其持征在于具有上下两层复合膜,每层复合膜为两种不同的电极结构:其中一层为金属化电极镀层区为所述改善高频特性的金属化安全膜电容器电极结构,另一层的金属化电极镀层区为普通的连续镀层结构,该两层复合膜密贴层叠卷绕构成减少电极有效面积损失、改善高频特性的单安全膜电容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高频特性的金属化安全膜电容器,其持征在于上下两层每层复合膜横向被分为两种不同的电极结构,其中纵向半边区域为所述改善高频特性的金属化安全膜电容器电极结构,而另半边区域的金属电极镀层在纵向上只有横向直线段空隙条分隔(1.24),横向上是连续的镀层分区(1.01),横向直线段空隙条(1.24)的起点位置不变,但长度加长到与1/2W膜宽相近,直接达到横向连续金属电极镀层分区(1.01)的外侧镀层加厚边(1.21)处;两层膜层叠时,上膜(S)的横向连续金属电极镀层分区(1.01)跟下膜X的改善高频特性的金属化安全膜相对,使这一层的左半侧结构与另一层的右半侧结构相同,该两层复合膜密贴层叠卷绕构成减小温升、改善高频特性的金属化安全膜电力电容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改善高频特性的金属化安全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上下两层每层复合膜横向被分为两单元内串接的电极结构,其中纵向四分之一区域为所述改善高频特性的金属化安全膜电容器电极结构,另四分之一区域的的金属电极镀层在纵向上只有横向直线段空隙条分隔(1.24),另半边区域的电极结构对称设制,其中一层相邻串接的单元之间连接处为留边,合并为一条较宽的纵向空白隔离带(2.3),或称内留边,由它把两侧处于不同串接单元的网格电极区分隔开;另一层相邻串接的单元之间连接处为连续镀层,相邻处镀层连为一体,两层膜层叠时上膜(S)的横向连续金属电极镀层分区(1.01)跟下膜X的改善高频特性的金属化安全膜区相对,使这一层的左半侧结构与另一层的右半侧结构相同,该两层复合膜密贴层叠卷绕构成减小温升、改善高频特性的内串接式高电压安全膜电容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南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南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063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