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富金属硅质组合物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41110.0 | 申请日: | 2007-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49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布赖恩·T·霍兰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纳尔科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847 | 分类号: | B01J23/847;C01B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武晶晶;郑 霞 |
地址: | 美国伊***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硅 组合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具有结合的金属颗粒(incorporated metal particle)的 硅质材料和生产这种材料的工艺。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向硅酸溶液中加 入金属盐以产生富金属硅质材料的工艺。本发明和制备具有已还原的结合 的金属颗粒的胶态二氧化硅特别相关。
背景
胶体材料例如胶态二氧化硅的制备和使用是被广泛了解的。例如,具 有金属涂布表面的胶态二氧化硅是被广泛了解和使用的。通常,二氧化硅 胶体被首先合成。之后用金属氧化物涂布胶体。取决于金属的起始物料的 特性和所用的涂布方法,这一涂布程序产生带负电荷和带正电荷的表面。 含金属的二氧化硅胶体在许多领域中是有用的,例如电子工业中的化学机 械抛光剂、涂料应用,以及在催化过程中作为载体材料。尽管这一多功能 性,但常规型的二氧化硅胶体具有若干缺点。
液体悬浮的金属纳米颗粒在催化作用中具有若干缺点,其包括回收利 用纳米颗粒催化剂的困难。将催化剂固定在载体上使得经由简单的过滤来 回收利用催化剂成为可能。然而,固定的催化剂的合成(其包括用金属纳 米颗粒注入载体)可能是非常耗时的。例如,钯催化的用于碳-碳键形成的 反应(Heck反应)是多用途的工业合成手段。它包括用乙酸钯(II)浸渍载 体(例如沉淀的二氧化硅),干燥,用氢气或其他适合的还原剂还原。
将金属结合在多孔载体上的两种众所周知的方法是浸渍(有时被称为 “初湿含浸(incipient wetness)”技术)和经由溶胶-凝胶技术直接合成。浸 渍包括采用固体多孔载体并将金属盐溶液加至所述载体。金属盐溶液流入 (intercalate)通过多孔载体的结构并在干燥时形成表面沉积物。在还原沉 积的金属盐期间,金属颗粒具有迁移至多孔载体的表面上的趋势并且必须 穿过多孔结构来分散。由于较小的活性表面积,这一迁移导致烧结以及催 化活性的全面下降(参见Hermans & Geus,Interaction of Nickel Ions With Silica Supports During Deposition-Precipitation(沉积-沉淀期间镍离子与二 氧化硅载体的相互作用),Stud.Surf.Sci.Catal.,1979,第113至130页)。
溶胶-凝胶技术(参见Lopez等人,Pt/SiO2 Sol-Gel Catalysts:Effects of pH and Platinum Precursor(Pt/SiO2溶胶-凝胶催化剂:pH和钯前体的影响),J. Phys.Chem.,1993,第1671至1677页)包括将金属盐和硅烷前体例如原 硅酸四乙酯(“TEOS”)混合。随着时间的过去,TEOS水解并且它的SiOH 基团与金属盐相互作用。一旦SiOH基团开始缩合并形成沉淀,金属则经 由封端的SiO-或SiOH基团被分散于SiO2基质中。在合成期间,溶胶-凝胶 技术中的金属盐往往变得包藏在结构内。
因此,存在将金属结合至硅质胶体组合物中的改良方法的需求。具体 而言,用于产生具有更均匀(homogenously)分散的金属负载(load)和在更大 的pH范围内的增强的稳定性和/或其他适合的特征的基于二氧化硅的胶体 或颗粒的合成方法是所需的。此外,形成这种具有窄的颗粒粒度分布的胶 体是所需的。
概述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富金属硅质材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一种或多种金属的一种或多种盐与硅酸溶液混合以形成混合物。将所述 混合物加至碱性尾料溶液中以形成胶态二氧化硅颗粒的悬浮液。所述胶态 二氧化硅颗粒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结合的金属颗粒。在一些实施方案中, 所述方法包括浓缩所述悬浮液、用还原剂还原所述结合的金属颗粒和/或进 一步加工的步骤。
所述方法还可包括将硅酸钠溶液去离子以制备所述硅酸溶液。
所述方法还可包括在将一种或多种金属的一种或多种盐与所述硅酸 溶液混合以形成所述混合物之前,将水合氯化铝与所述硅酸溶液混合。
在所述方法中,一种或多种金属的一种或多种盐可选自由以下组成的 组:乙酸钯、氯化金、水合氯化铝、氯化铜、三硝酸铁、硝酸镍、氯化钴 及其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纳尔科公司,未经纳尔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11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