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5-甲氧基-8-羟基-3,4-二氢-2H-萘-1-酮的固体酸催化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70132.1 | 申请日: | 200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2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毛建新;蔡黄菊;徐羽展;陆维敏;郑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49/517 | 分类号: | C07C49/517;C07C45/56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盛辉地 |
地址: | 310027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甲氧基 羟基 固体 催化 合成 方法 | ||
1、一种5-甲氧基-8-羟基-3,4-二氢-2H-萘-1-酮的催化合成方法,以γ-丁内酯和1,4-二甲氧基苯作为反应物,固体酸为催化剂,在压力釜条件下进行一步合成,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主要工艺步骤如下:
●在耐压的不锈钢反应釜中加入γ-丁内酯、1,4-二甲氧基苯原料和固体酸催化剂以及溶剂,所述γ-丁内酯∶1,4-二甲氧基苯∶固体酸催化剂∶溶剂重量比例范围为:1∶0.1~8∶0.01~10∶0~100;
●用高纯氮气置换容器中的空气,然后保持一定的压力,在150~250℃某一恒定温度条件下不断搅拌,反应1~10小时后冷却,取出反应物;
●过滤除去固体酸催化剂,用气相色谱分析反应物和产物的组成,计算出相应的反应转化率和目标产物的得率;
●除去固体催化剂后的反应混合物,先经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和部分反应物,再经过柱层析可以分离得到目标产物5-甲氧基-8-羟基-3,4-二氢-2H-萘-1-酮。
2、一种5-甲氧基-8-羟基-3,4--二氢-2H-萘-1-酮的催化合成方法,以γ-丁内酯和1,4-二甲氧基苯作为反应物,固体酸为催化剂,在微波条件下进行一步合成,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主要工艺步骤如下:
●在反应容器中加入γ-丁内酯、1,4-二甲氧基苯原料和固体酸催化剂以及溶剂,所述γ-丁内酯∶1,4-二甲氧基苯∶固体酸催化剂∶溶剂重量比例范围为:1∶0.1~8∶0.01~10∶0~100;
●放入微波炉中,控制一定的微波功率和反应时间,取出冷却后过滤分离固体催化剂和反应溶液,过滤过程可以用适量溶剂进行洗涤,收集溶液,用气相色谱分析其中反应物和产物的组成,计算出相应的反应转化率和目标产物的得率;
●除去固体催化剂后的反应混合物,先经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和部分反应物,再经过柱层析可以分离得到目标产物5-甲氧基-8-羟基-3,4-二氢-2H-萘-1-酮。
3、根据权利1或2所述的5-甲氧基-8-羟基-3,4-二氢-2H-萘-1-酮的催化合成方法,其特征是所述γ-丁内酯∶1,4-二甲氧基苯∶固体酸催化剂∶溶剂重量比为:1∶1~5∶0.1~3∶0~30。
4、根据权利1或2所述的5-甲氧基-8-羟基-3,4-二氢-2H-萘-1-酮的催化合成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溶剂包括:邻二氯苯、硝基苯、氯苯、硝基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5、根据权利1或2所述的5-甲氧基-8-羟基-3,4-二氢-2H-萘-1-酮的催化合成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固体酸催化剂包括:H3PW12O40、H4SiW12O40、H-Nafion及其负载型催化剂的一种,负载于载体上的负载量为5-90%。
6、根据权利5所述的5-甲氧基-8-羟基-3,4-二氢-2H-萘-1-酮的催化合成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负载型催化剂的载体包括:活性炭、氧化铝、氧化硅、Beta分子筛、ZSM-5、MCM-49和MCM-41中的一种。
7、根据权利5所述的5-甲氧基-8-羟基-3,4-二氢-2H-萘-1-酮的催化合成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负载型催化剂的负载量为30-70%。
8、根据权利1所述的5-甲氧基-8-羟基-3,4-二氢-2H-萘-1-酮的催化合成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反应温度是180-220℃,反应时间范围是2~6小时。
9、根据权利2所述的5-甲氧基-8-羟基-3,4-二氢-2H-萘-1-酮的催化合成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微波反应条件为功率100-1000w,反应时间0.1~10分钟。
10、根据权利1或2所述的5-甲氧基-8-羟基-3,4-二氢-2H-萘-1-酮的催化合成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柱层析纯化分离,利用硅胶或三氧化二铝作为吸附剂,利用乙酸乙酯和石油醚的混合溶液作为展开剂,乙酸乙酯和石油醚的体积比:1/0.1-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013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