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蓝莓啤酒及其酿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11761.7 | 申请日: | 2007-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5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孙尤海;王培忠;卜堃;费义常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C5/00 | 分类号: | C12C5/00;C12C11/00;C12C12/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洪福 |
地址: | 116034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蓝莓 啤酒 及其 酿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健型啤酒及其酿造方法。
背景技术
蓝莓果学名笃斯越桔又名都柿,蓝莓果含糖8-11%;总酸2-2.5%;含有十六种氨基酸并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P等维生素。同时还具有多种微量元素。据最近研究,蓝莓果具有防止脑神经衰老、增强心脏功能、明目及抗癌等独特功效。
蓝莓果汁色紫红,味酸甜,具有蓝莓特有的香气。蓝莓果汁用途广泛,可生产果酒、果酱、果汁饮料,还可以制成糖果、冰激淋、夹心糕点等,同时还可以提取天然色素。蓝莓果枝中的花青甙色素不尽含量很高,据有关资料记载,野生蓝莓花青甙色素食量高达0.33-3.38g/100g,而且种类丰富。在果实成熟时的深蓝色或蓝色时就含有花翠素、花青素、樱草素、矮牵牛配基,甲基花青素等5种花青甙,该花青甙对眼睛的作用很显著,在欧洲已经制成保健药品,其效果得到了普遍承认。
近年来,蓝莓业的开发利用在我国东北地区受到青睐。由于蓝莓果具有极高的抗氧化活性,其果肉细腻、甜酸适度,经过科学调配后,用先进的无菌灌装生产出的蓝莓系列饮品且具宜人的清香,很受消费者欢迎,这显现出科学家们预示的“蓝莓时代”已经到来。
据专家研究,蓝莓果多生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地带,为多年生落叶或常绿树,又名越橘,俗称都市果,其果实为浆果,呈蓝色,近圆形,是一种天然的野生果。由于它的果实中富含花青素,可以有效地清除侵害人体的自由基。
据中国农业高新项目研究中心对蓝莓果分析测定,每百克蓝莓鲜果中含氨基酸4790毫克、蛋白质400-700毫克、脂肪500-600毫克、碳水化合物12.3-15.3毫克,并含维生素E2、维生素A、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多种营养成份,。
众所周知,啤酒是一次性消费饮品,我们国家按2002年生产啤酒2386.83吨计算,年人均消费只有18升,与世界发达的德国、爱尔兰等国家年人均消费170升啤酒相比差距很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会继续逐年增加,我国啤酒工业有很大发展空间。由于啤酒工业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啤酒生产的主要原料——啤麦的问题就突出出来。按2002年我国啤酒生产2386.83万吨计算,需要啤麦300多万吨,而我国国产大麦只有不到100万吨,有三分之二以上需要进口,从目前看,近几年进口优质啤麦短缺,大麦和麦芽价格不断上涨已是当前啤酒企业面临的新问题。发展啤酒生产如何减少耗粮的课题也必将摆在我们的面前。用富含营养的蓝莓原酒替代部分粮食生产蓝莓啤酒,即节约粮食又增加了啤酒的营养,丰富了啤酒的花色品种,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我们通过大量的试验,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工艺路线,较好地解决了直接用蓝莓果汁参与啤酒发酵而产生的稳定性差等缺点。我们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生产了清亮透明、有蓝莓果香、口味协调、泡沫细腻、酸爽适口、回味绵长的蓝莓啤酒。开拓了啤酒生产的新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取自我国大、小兴安岭境内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蓝莓或种植的蓝莓,经发酵、陈酿后再与啤酒发酵代谢过程有机的结合,使蓝莓原酒巧妙的与啤酒融为一体,生产出一种含蓝莓营养的蓝莓啤酒及其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蓝莓啤酒,其组分主要是大麦汁和酒花,该啤酒发酵前的原麦汁浓度为8-10Bx,其特征在于还含有经发酵、陈酿的蓝莓原酒10-30%;成品的酒精含量体积百分比为2.5-4.0;总酸每百毫升含3.0-4.5毫升;二氧化碳重量百分比为0.20-0.45;每升含双乙酰小于或等于0.13毫升。
此蓝莓啤酒的酿造方法,采用传统的啤酒生产工艺酿造而成,在接入酵母发酵前的原麦汁浓度为8-10Bx,采用原麦汁培养酵母生长旺盛封罐前加入经发酵、陈酿的蓝莓原酒10-30%。低温发酵酿造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工业大学,未经大连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117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