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氧半导体晶体管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01129650.X | 申请日: | 2001-06-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393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29 |
| 发明(设计)人: | 赖汉昭;林宏穗;卢道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1/336 | 分类号: | H01L21/3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学强 |
| 地址: | 台湾省新竹***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晶体管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且特别涉及一种金氧半导体晶体管(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Transistor,简称MOSTransistor)的制造方法。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简称VSLI)技术,是向较大的芯片与较小的线宽来发展的。这个趋势可以使相同大小的集成电路的功能增强且降低其使用成本。对集成电路中的金氧半导体元件而言,当元件越小时信道的长度也随之缩短,因此晶体管的操作速度也将加快。
但是当元件往小型化方向发展时,常会因为信道缩短而使得源/漏极的空乏层(Depletion Layer)与信道产生重叠;而且信道长度越短,其与源/漏极的空乏层产生重叠的比例就越高,如此将缩短信道的实质长度,叫做“短信道效应”(Short Channel Effect,SCE)。解决上述问题最常见的方式是形成浅掺杂漏极(Lightly Doped Drain,LDD),但是当线宽小于0.25μm之后,由于浅掺杂漏极的深度必须持续减小,所以其电阻也越来越大,而会减慢元件的速度。为了避免上述缺点,近来提出一种使用较高剂量的源/漏极延伸区(Sourse/Drain Extension)取代浅掺杂区的方法,其制造流程图如图1A至图1B所示。
图1A至图1B是公知的一种金氧半导体晶体管的制造流程示意图。
请参照图1A。在一基底100上已形成一栅极102,然后对基底100进行一离子植入104,以在基底100内形成一源/漏极延伸区106,其掺杂剂量大于1015/cm2。
然后,请参照图1B。在栅极102侧壁上形成一间隙壁108。再进行一源/漏极植入110,以在基底100内形成源/漏极区112。植入后的硅芯片在进行后续步骤前需要再经过一次热处理,以修复受损的晶格结构并活化掺质。然而,当进行热处理时,源/漏极延伸区106会产生侧面扩散(Lateral Diffusion)与接合深度(Junction Depth)变大等现象,而使短信道效应加重。
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金氧半导体晶体管的制造方法,以控制源/漏极延伸区的接合深度与掺杂轮廓,并借此抑制短信道效应,进而完成深次微米元件的工艺。
本发明提出一种金氧半导体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其步骤如下:首先对已形成栅极及其侧壁的间隙壁的基底进行一源/漏极离子植入,以在间隙壁侧边的基底内形成源/漏极区。接着在栅极与源/漏极区表面形成自行对准的金属硅化层(Self-Aligned Silicide,Salicide)。随后去除部分间隙壁,以形成剖面大致呈三角形的一锐角(Sharp Corner)间隙壁,再对基底进行倾斜角离子植入,以在栅极侧边与间隙壁下的基底内形成源/漏极延伸区,然后进行一热循环处理,以调整源/漏极延伸区的接合深度与掺杂轮廓。
本发明利用锐角间隙壁减少离子植入的深度,以在栅极侧边与间隙壁下的基底内形成较浅的源/漏极延伸区,并配合后续热循环处理,以更精准地调整源/漏极延伸区的接合深度与掺杂轮廓,进而避免随元件尺寸缩小而发生的短信道效应。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
图面说明:
图1A与图1B是公知的金氧半导体晶体管的制造流程示意图;
图2A至图2D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金氧半导体晶体管的制造流程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基底
102、202:栅极
104:离子植入
106、214:源/漏极延伸区
108、204、204a:间隙壁
110、206:源/漏极植入
112、208:源/漏极区
210:金属硅化层
212:倾斜角离子植入
实施例:
图2A至图2D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金氧半导体晶体管的制造流程剖面图。
请参照图2A,首先提供一基底200,其上已形成有一栅极202,且栅极202侧壁已形成有间隙壁204,此间隙壁204的材质例如是氮化硅,且其形成方法可以是先在基底200上形成一层氮化硅层,再对此氮化硅层进行一非等向性蚀刻。然后对基底200进行一源/漏极(Source/Drain,S/D)植入206,以在间隙壁204侧边的基底200内形成源/漏极区20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296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活性碳被胎结构及其被胎生产工艺
- 下一篇:金氧半导体晶体管的制造工艺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