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主分类
A 农业
B 作业;运输
C 化学;冶金
D 纺织;造纸
E 固定建筑物
F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
G 物理
H 电学
专利下载VIP
公布日期
2023-10-24 公布专利
2023-10-20 公布专利
2023-10-17 公布专利
2023-10-13 公布专利
2023-10-10 公布专利
2023-10-03 公布专利
2023-09-29 公布专利
2023-09-26 公布专利
2023-09-22 公布专利
2023-09-19 公布专利
更多 »
专利权人
国家电网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上海交通大学
更多 »
钻瓜专利网为您找到相关结果24个,建议您升级VIP下载更多相关专利
  • [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CN202080106392.3在审
  • 海老原洪平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2020-11-06 - 2023-06-30 - H01L29/06
  • 涉及半导体装置,半导体基板被分割成设置有活性区域的内侧区域和包围内侧区域的外侧区域,半导体装置具备:第1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第2导电类型的终端阱区域,以包围内侧区域的方式选择性地设置于半导体层的上层部;杂质区域,选择性地设置于终端阱区域的上层部;表面电极;背面电极;绝缘膜,以部分性地覆盖终端阱区域的上部的方式设置;外周布线层,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绝缘膜的上部,包围内侧区域;以及层间绝缘膜,至少覆盖绝缘膜以及外周布线层,表面电极设置在从内侧区域到层间绝缘膜的上部,经由贯通层间绝缘膜而到达杂质区域的第1接触孔与杂质区域连接,外周布线层被设置成从层间绝缘膜的上部的表面电极的端部的下方位于更外侧。
  • 半导体装置以及电力变换
  • [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CN201680084166.3有效
  • 日野史郎;贞松康史;八田英之;永久雄一;海老原洪平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2016-04-11 - 2023-05-02 - H01L27/04
  • 本申请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有效地抑制堆垛层错的产生所引起的正向电压的偏移的技术。与本技术相关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2导电类型的第1阱区域(31);第2导电类型的第2阱区域(32),在俯视时夹着多个第1阱区域整体而设置,面积比各个第1阱区域大;第2导电类型的第3阱区域(33),在俯视时夹着第2阱区域而设置,面积比第2阱区域大;以及第1导电类型的分断区域(25),设置于第2阱区域与第3阱区域之间且上表面与绝缘体接触。
  • 半导体装置
  • [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和电力变换装置-CN201880027397.X有效
  • 海老原洪平;宫川成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2018-03-08 - 2022-11-11 - H01L29/872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氧化物的析出来防止树脂层的剥离且可靠性高的半导体装置。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100)具备:第二导电类型的末端阱区域(2),形成于半导体层(1b)的表层;场绝缘膜(3),被设置成延伸到比末端阱区域(2)的外周端更外周侧;树脂层,被设置成至少一部分在比场绝缘膜(3)的外周端靠外周侧的半导体层(1b)的表面上延伸;第二导电类型的浮动阱区域(7),在半导体层(1b)的表层,形成为与末端阱区域(2)分离,与场绝缘膜(3)的外周端相接且延伸到比场绝缘膜(3)的外周端更外周侧,具有浮置电位。
  • 半导体装置电力变换
  • [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CN201780023631.7有效
  • 海老原洪平;古桥壮之;田中贵规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2017-03-22 - 2022-03-22 - H01L29/78
  • 半导体装置(100)具备:n型的漂移层(1),形成于具有偏角的半导体基板(4)上;多个p型柱区域(2),形成于漂移层(1)内;以及表面电极(5),形成于包括p型柱区域(2)的漂移层(1)之上。在包括p型柱区域(2)的漂移层(1)的表层部,以包围有源区域的方式,形成有多个作为p型的半导体区域的耐压保持构造(3)。多个p型柱区域(2)分别为向半导体基板(4)的偏角的方向延伸的线状。多个耐压保持构造(3)在俯视时分别为包括与p型柱区域(2)平行地延伸的边和与p型柱区域(2)正交的边的框状。
  • 半导体装置
  • [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CN201780050421.7有效
  • 中尾之泰;海老原洪平;日野史郎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2017-06-26 - 2022-02-11 - H01L29/78
  •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栅极绝缘膜的破坏的技术。半导体装置具备:多个半导体开关元件,是MOSFET,且内置肖特基势垒二极管;第1欧姆电极,配设于阱区域中的与规定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第1区域上方,与该第1区域电连接;第1肖特基电极,配设于在阱区域的第1区域中露出的半导体层上;以及布线,与第1欧姆电极及第1肖特基电极电连接,并且与源电极电连接。
  • 半导体装置
  • [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CN201980094863.0在审
  • 海老原洪平;富永贵亮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2019-04-11 - 2021-11-12 - H01L29/06
  • SBD(100)具备:末端阱区域(2),以包围活性区域(RI)的方式形成于漂移层(1)的表层部;场绝缘膜(3),形成为覆盖末端阱区域(2)的一部分;表面电极(5),形成于比场绝缘膜(3)靠内侧的漂移层(1)上,并与末端阱区域(2)电连接;表面保护膜(6),覆盖表面电极(5)的外侧的端部;以及背面电极(8),形成于单晶基板(31)的背面。以末端阱区域(2)的外侧的端部的位置为基准,末端区域(RO)的拐角部处的表面电极(5)的外侧的端部相比于末端区域(RO)的直线部处的表面电极(5)的外侧的端部而位于内侧。
  • 半导体装置以及电力变换
  • [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CN201780048633.1有效
  • 古桥壮之;海老原洪平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2017-06-02 - 2021-11-05 - H01L29/06
  •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装置,具备半导体基板和配设于其上的半导体层,半导体层具有以从与半导体基板相反侧的主面朝向半导体基板延伸至预先决定的深度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柱层和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二柱层,第一柱层和第二柱层在半导体层的活性区域和作为活性区域的周围的区域的终端区域中在与主面平行的方向上交替地设置,与用活性区域中的1组第一柱层和第二柱层的合计宽度规定的柱间距相比,用终端区域中的1组第一柱层和第二柱层的合计宽度规定的柱间距被设定得大,在活性区域和终端区域中都是柱间距内的第一柱层的宽度和第一柱层的第一导电类型的有效的杂质浓度之积等于第二柱层的宽度和第二柱层的第二导电类型的有效的杂质浓度之积。
  • 半导体装置
  • [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CN201980090055.7在审
  • 海老原洪平;日野史郎;宫崎光介;高木保志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2019-01-29 - 2021-08-31 - H01L29/12
  • 涉及在半导体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流过主电流的半导体装置,半导体基板具有:第1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以及第2导电类型的阱区域,设置于半导体层的上层部,半导体装置具备:表面电极,设置于与第1主面相反的一侧的第2主面上;背面电极,设置于第1主面上;以及上表面膜,覆盖表面电极的端缘部以及半导体基板的外侧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阱区域具有向比表面电极的端面更靠外侧的外侧区域延伸的部分和向比表面电极的所述端面更靠内侧的内侧区域延伸的部分,表面电极覆盖内侧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与阱区域电连接,上表面膜具有至少1个外周开口部,该至少1个外周开口部离开外侧区域的表面电极,沿着表面电极的外周设置。
  • 半导体装置以及电力变换
  • [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和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CN201780034536.7有效
  • 滨田宪治;海老原洪平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2017-04-10 - 2021-07-06 - H01L29/78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超级结构造中不仅在单元区域、在终端区域中也能够良好地确保耐压的半导体装置。基于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是具有单元区域(CL)和终端区域(ET)的半导体装置(1),具备:第一导电类型的漂移区域(3)和第二导电类型的柱形区域(4),在SiC基板(2)上沿厚度方向延伸,且在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从单元区域(CL)至端区域(ET)交替地形成;降低表面电场层(10),在终端区域(ET)中,跨多个柱形区域(4)地形成,从漂移区域(3)和柱形区域(4)的表面向厚度方向形成;以及第二导电类型的高浓度区域(11),形成于降低表面电场层(10)的表面内,杂质浓度比降低表面电场层(10)高,其中,在高浓度区域(11)的厚度方向的下方未形成柱形区域(4)。
  • 半导体装置制造方法
  • [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CN201880096162.6在审
  • 海老原洪平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2018-08-17 - 2021-03-19 - H01L29/06
  • 半导体基板(30)具有第1面(S1)和具有内侧区域(RI)和外侧区域(RO)的第2面(S2)。半导体基板(30)具备具有第1导电类型的漂移层(1)和具有第2导电类型的终端阱区域(2)。终端阱区域(2)具有从内侧区域(RI)与外侧区域(RO)之间向外侧区域(RO)延伸的部分。第1电极(8)设置于第1面(S1)上。第2电极(5)设置于内侧区域(RI)的至少一部分之上,向终端阱区域(2)电连接,具有位于内侧区域(RI)和外侧区域(RO)的边界上的缘。周边构造(7、7M)离开第2电极(5、50)而设置于外侧区域(RO)的一部分之上。表面保护膜(6)覆盖第2电极(5)的缘,至少部分性地覆盖外侧区域(RO),通过周边构造(7)被陷入。
  • 半导体装置以及电力变换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