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人船浮筏隔振装置及隔振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7772.5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666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延礼;姚金言;白桂强;胡鑫玉;沙永柏;周达;姜稳稳;陈欣然;彭宏泽;张国庆;张成;卫军;陈德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15/023 | 分类号: | F16F15/023;F16F15/027;F16F15/03;F16F15/04;F16F15/08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邦菁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2214 | 代理人: | 尹庆娟 |
地址: | 13001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 船浮筏隔振 装置 方法 | ||
一种无人船浮筏隔振装置及隔振方法属于无人船隔振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现有无人船浮筏隔振装置只能针对上下方向的振动进行被动隔离,无法实时智能化动态调整隔振频段等问题。本发明包括:固定平台;设置在固定平台上的基座;平行设置在基座上方的机组安装平台;设置在机组安装平台下方的浮筏;隔振调节单元,隔振调节单元至少包括作动器以及电磁铁,多个作动器均匀连接在浮筏和基座之间,多对电磁铁均匀分布在浮筏侧面和固定平台之间;以及电源模块和树莓派控制器,电源模块和树莓派控制器、作动器以及电磁铁连接供电,树莓派控制器和作动器连接提供电压,和电磁铁连接提供电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人船隔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船浮筏隔振装置及隔振方法。
背景技术
浮筏隔振是一种应用于船舶上的隔振降噪装置,其能降低船舶动力系统中机组激励源传递至设备外壳上的机器振动,提高工作时稳定性,延长仪器设备使用寿命。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产业的大发展,无人装备制造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无人船作为海洋技术发展的产物,可以执行相应高风险,复杂任务,广泛应用于各类水上作业,但现有无人船大多安装的浮筏隔振装置属于被动式隔振,将设备振动源和安装之间的刚性连接改为弹性连接,通过衰减振动能源传递,从而实现减震降噪的目的。这种隔振方式未实现智能化宽频段设计只能针对某一频段范围的振动产生良好的隔振效果,无法对全频段以及不同方向的振动进行隔振,若无人船的运行状况发生变化,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无法随着外界环境以及激励的变化进行调节,隔振效果有可能会失效甚至恶化。
目前浮筏隔振装置研究较多,但针对无人船平台研究较少,公开号CN102644694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船用机械设备弹性基础浮筏隔振系统,该专利所阐述的浮筏隔振系统利用机组隔振器、筏体隔振器和浮动筏体组成的隔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船舶机械正常运行时的噪声,但系统无法针对环境扰动主动调整刚度,难以避免共振现象的产生;公开号CN103453068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调频式浮筏隔振装置,隔振器同浮筏之间、隔振器和安装平台之间、隔振器和基座之间都是球面配合,能够实现对各方向噪声的隔离,且通过人工手动调节弹簧圈来改变隔振弹簧的有效圈数实现隔振频段的调节,但实际操作过于繁琐且精度较差;公开号CN107061604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半主动控制浮筏隔振系统,通过计算机处理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的速度信号,实现可控阻尼器的开启和关闭,进一步提高了浮筏隔振系统的稳定性,但由于设备体积较大,实际安装空间有限,效果也不尽人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无人船浮筏隔振装置及隔振方法,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现有无人船浮筏隔振装置只能针对上下方向的振动进行被动隔离,无法实时智能化动态调整隔振频段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无人船浮筏隔振装置包括:
固定平台;
设置在所述固定平台上的基座;
平行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方的机组安装平台;
设置在所述机组安装平台下方的浮筏;
隔振调节单元,所述隔振调节单元至少包括作动器以及电磁铁,多个所述作动器均匀连接在所述浮筏和所述基座之间,多对所述电磁铁均匀分布在所述浮筏侧面和所述固定平台之间;
以及电源模块和树莓派控制器,所述电源模块和所述树莓派控制器、作动器以及电磁铁连接供电,所述树莓派控制器和所述作动器连接提供电压,和所述电磁铁连接提供电流。
所述机组安装平台包括: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均匀分布多个孔洞;
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下端面的多个参考传感器。
所述参考传感器为MPU6050加速度传感器或ADXL335加速度传感器;所述参考传感器的数量为两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77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