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垫圈厚度检测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60107.7 | 申请日: | 202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2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李鹏飞;张守明;宋峰峰;张良安;陈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千岛湖瑞淳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7C5/02 | 分类号: | B07C5/02;B07C5/10;B07C5/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701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垫圈 厚度 检测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金属垫圈厚度检测设备,属于垫圈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机架,皮带输送线、检测阻挡板和至少两个检测机构均设置在机架的上端面,皮带输送线中输送皮带输送竖直设置,检测阻挡板包括相互垂直的支撑底面和检测基面,支撑底面水平设置,检测基面竖直设置在皮带输送线的一侧,检测基面、支撑底面和其相邻的皮带输送线的输送皮带组成垫圈输送通道,垫圈直立状态放置在垫圈输送通道中,检测机构对称设置在垫圈输送通道的两侧,检测机构包括光栅尺,光栅尺水平设置,探头和光栅尺的活动端固连,探头水平设置且与垫圈输送通道相互垂直,两侧检测机构中探头的探测部朝向垫圈输送通道设置且位于其内侧。该装置能够对金属垫圈的厚度进行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垫圈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金属环状垫圈厚度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金属环状垫圈片,多用于精密设备中,例如差速器、发动机节气门中,用于增加连接的密封性,因此对金属垫圈的厚度要求极为苛刻。传统的人工检测工艺中仅检测金属环状垫圈单一部位的厚度,精测的精确度较低,导致部分不合格金属环状垫圈流入后续装配工序。传统的人工检测过程中,如果需要对金属垫圈多个部位进行厚度检测,人工检测时间长,效率低,对多个待检测部位的统一性差。
现有的垫圈片检测设备或同类检测装置主要存在如下弊端:现有检测装置的针对性强,通用性差,成本高,而且结构复杂。另外现有的检测设备无法适应自动化检测。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垫圈厚度检测设备,该装置能够对金属垫圈的厚度检测检测,同时能够实现自动化检测。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金属垫圈厚度检测设备,包括机架、皮带输送线、检测阻挡板和至少两个检测机构,皮带输送线、检测阻挡板和至少两个检测机构均设置在机架的上端面,皮带输送线中输送皮带输送竖直设置,检测阻挡板包括支撑底面和检测基面,支撑底面和检测基面相互垂直,支撑底面水平设置,检测基面竖直设置在皮带输送线的一侧,检测基面与其相邻皮带输送线的输送皮带平行设置,检测基面、支撑底面和其相邻的皮带输送线的输送皮带组成垫圈输送通道,垫圈的底部与支撑底面接触,垫圈两端面分别与皮带输送线的输送皮带、检测基面接触,检测机构对称设置在垫圈输送通道的两侧,检测机构包括光栅尺和探头,光栅尺水平设置,光栅尺的基体安装光栅尺安装板上,探头和光栅尺的活动端固连,探头水平设置且与垫圈输送通道相互垂直,检测阻挡板中开有水平通槽,靠近检测阻挡板的检测机构中探头贯穿水平通槽,两侧检测机构中探头的探测部朝向垫圈输送通道设置且位于其内侧。
进一步的,还包括风刀机构,风刀机构设置在皮带输送线的上方且沿皮带输送线设置在检测机构的上游,风刀机构包括条状风刀,条状风刀的吹气部正对垫圈输送通道。
进一步的,检测基面沿皮带输送线的运动方向开有多条平行的凹槽。
进一步的,还包括皮带预紧机构,皮带预紧机构包括调节手轮,调节手轮通过丝杆螺母机构带动电机安装板朝向检测阻挡板运动,皮带输送线安装在电机安装板上,转动调节手轮调整皮带输送线中输送皮带与检测阻挡板中检测基面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电机安装板与机架的上端面之间设置第一导向组件,所第一导向组件对电机安装板提供支撑并对其运动进行导向。
进一步的,检测机构的数量为四个,垫圈输送通道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检测机构,金属垫圈的最大外径大于皮带输送线的宽度,同侧的两个检测机构分别设置在皮带输送线的上下两端,另两个检测机构关于垫圈输送通道对称设置在其另一侧,同侧检测机构中探头偏置在光栅尺的不同侧且位于两个光栅尺之间,同侧检测机构中探头的俯视投影重合。
进一步的,剔除机构设置在检测机构的下游,检测阻挡板上开有缺口槽,剔除机构穿过缺口槽从垫圈检测通道抓取垫圈放置到其一侧的回收料盒中。
进一步的,检测机构还包括微调机构,微调机构包括微调电机,微调电机竖直向下设置,微调电机的输出端通过丝杆螺母机构带动光栅尺安装板沿竖直方向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千岛湖瑞淳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千岛湖瑞淳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01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