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舱上边梁总成结构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53668.4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492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牛瑞丽;戴双抢;于忠娟;陆恒;张龙;刘木英;汪洁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4 | 分类号: | B62D21/04;B62D21/09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梁馨怡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边 总成 结构 汽车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发舱上边梁总成结构及汽车,发舱上边梁总成结构包括发舱纵梁、连接梁及发舱上边梁,发舱纵梁沿前后向延伸设置,发舱纵梁具有用于对应汽车中心的内侧面以及与内侧面相对的外侧面,连接梁沿上下向延伸设置,连接梁的下端的侧面连接于发舱纵梁的前端的外侧面,发舱上边梁沿前后向延伸设置且设于发舱纵梁的上方,发舱上边梁的前端连接于连接梁的上端,连接梁安装于发舱纵梁的外侧面,使得连接梁只需传递发舱上边梁传递的冲击力,而不必直接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有助于保护连接梁,同时通过连接梁降低发舱上边梁与发舱纵梁的高度差,减小了发舱上边梁的延伸长度,有利于安装于更大的发舱上边梁,以便吸收更大的碰撞冲击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舱上边梁总成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正面碰撞事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不同重叠率的正面汽车碰撞中,正面小重叠率碰撞(重叠率25%的正面碰撞)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事故形态,死伤率也很高。现有的上边梁在正面小重叠率碰撞中向发舱纵梁传递的冲击力较小,导致上边梁传递到A柱的冲击力过大,乘员舱变形严重,乘员受伤可能性大大增加,故如何有效地将小偏置碰撞的冲击力传递至发舱纵梁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发舱上边梁总成结构及汽车,旨在解决如何有效地将小偏置碰撞的冲击力传递至发舱纵梁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发舱上边梁总成结构,包括:
发舱纵梁,沿前后向延伸设置,所述发舱纵梁具有用于对应汽车中心的内侧面以及与所述内侧面相对的外侧面;
连接梁,沿上下向延伸设置,所述连接梁的下端的侧面连接于所述发舱纵梁的前端的外侧面;以及,
发舱上边梁,沿前后向延伸设置且设于所述发舱纵梁的上方,所述发舱上边梁的前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梁的上端。
可选地,所述连接梁为内部中空的腔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连接梁包括:
连接梁侧板,所述连接梁侧板折弯形成一侧开口的连接梁框体;以及,
连接梁外板,设于所述连接梁框体的开口处,用以封闭所述连接框体;
其中,所述连接梁侧板与所述连接梁外板共同形成所述腔体结构;
所述发舱纵梁安装于所述连接梁外板。
可选地,所述连接梁还包括设于所述连接梁外板的连接梁上板,所述连接梁上板与所述发舱纵梁的上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梁包括设于所述连接梁下端面的连接梁底板,所述连接梁底板部分伸出所述连接梁下端口与所述发舱纵梁的下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发舱上边梁的前端与所述连接梁的上端焊接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梁的前侧面至所述发舱纵梁的前端面的距离为S,其中,0mm≤S≤80mm。
可选地,所述上边梁包括边梁后段以及连接所述边梁后段的边梁前段,沿左右向上,所述边梁前段的端部朝向所述发舱纵梁的前端弯曲延伸。
可选地,所述边梁前段的前端截面中心线与所述边梁后段的梁体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θ,其中,25°≤θ≤3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发舱上边梁总成结构,所述发舱上边梁总成结构包括;
发舱纵梁,沿前后向延伸设置,所述发舱纵梁具有用于对应汽车中心的内侧面以及与所述内侧面相对的外侧面;
连接梁,沿上下向延伸设置,所述连接梁的下端的侧面连接于所述发舱纵梁的前端的外侧面;以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36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