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驾驶员驾驶习惯分析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80751.1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58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陆汽车电子(连云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5/08 | 分类号: | G07C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李烨;杨晓光 |
地址: | 22200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驾驶 车辆数据 安全气囊控制 算法模块 安全气囊控制器 发动机控制器 刹车控制器 事件记录器 车辆碰撞 等级对应 习惯分析 传感器 转向系统控制器 记录器记录 电性连接 记录碰撞 驾驶信息 历史数据 事件发生 提取事件 车主 存储 分析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驾驶员驾驶习惯分析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安全气囊控制器及与其电性连接的车辆碰撞传感器、刹车控制器、发动机控制器及转向系统控制器。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包括事件记录器和安全气囊控制算法模块。事件记录器用于记录碰撞事件发生前后的车辆数据,该车辆数据包括从车辆碰撞传感器、刹车控制器及发动机控制器获取的驾驶信息。安全气囊控制算法模块中存储有预先设定的碰撞等级对应的车辆数据、驾驶员历史驾驶数据及与驾驶习惯等级对应的数据,安全气囊控制算法模块通过提取事件记录器记录的车辆数据,再根据碰撞等级的相关数据以及驾驶习惯等级的相关数据,进一步通过驾驶员历史数据分析出车主的驾驶习惯,得出驾驶习惯等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被动安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驾驶员驾驶习惯分析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每天都在生活中发生,交通和汽车安全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同时,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在也关注汽车安全问题。众所周知,驾驶人不良的驾车习惯会带来交通事故隐患、车辆故障隐患及车内外人员安全隐患。而不良的驾车行为又分为很多种,例如急刹车、急加速、开快车、随意转向、长时间封闭车窗等。现行的交通监管和行车监控主要是针对汽车的位置、速度或者具体的违规驾驶行为被动地进行监控,并不会主动对驾驶员的驾驶操作进行监控,因而不能有效阻止危险驾驶的发生,甚至在事故发生之后,也无法有效改善状况和避免事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驾驶员驾驶习惯分析系统,其基于事件记录器(EDR,Event Data Recorder)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驾驶员的驾驶习惯等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驾驶员驾驶习惯分析系统,其包括安全气囊控制器、及与安全气囊控制器电性连接的车辆碰撞传感器、刹车控制器、发动机控制器及转向系统控制器。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进一步包括事件记录器和安全气囊控制算法模块。事件记录器用于记录碰撞事件发生前后的车辆数据,该车辆数据包括从车辆碰撞传感器、刹车控制器及发动机控制器获取的驾驶信息。安全气囊控制算法模块中存储有预先设定的碰撞等级对应的车辆数据、驾驶员历史驾驶数据及与驾驶习惯等级对应的数据,安全气囊控制算法模块通过提取事件记录器记录的车辆数据,再根据碰撞等级的相关数据以及驾驶习惯等级的相关数据,进一步通过驾驶员历史数据分析出车主的驾驶习惯,得出驾驶习惯等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所述驾驶信息包括车速、刹车信息、发动机转速、转向信息、刹车踏板频率和深度中的一项或多项。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所述车辆数据包含近似碰撞以及碰撞事件的数据,根据不同的事件类型设置不同的触发条件触发事件记录器的数据记录工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所述碰撞等级对应的车辆数据可根据车型不同而作不同的设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所述各个碰撞等级对应不同的触发数据,事件记录器记录碰撞事件和近似碰撞事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所述事件记录器记录包括碰撞事件、近似碰撞事件和正常驾驶事件的所有数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所述驾驶习惯等级根据驾驶员历史的碰撞等级决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依据所述事件记录器记录的数据判断出该驾驶员在记录周期内的碰撞及近似碰撞发生的次数,不同次数对应不同的驾驶习惯等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案,若碰撞事件及近似碰撞事件发生的次数小于一预定的第一数值,则驾驶习惯等级为优;若碰撞事件及近似碰撞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第一数值小于第二数值,则驾驶习惯等级为良;若碰撞事件及近似碰撞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第二数值小于第三数值,则驾驶习惯等级为一般;若碰撞事件及近似碰撞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第三数值,则驾驶习惯等级为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陆汽车电子(连云港)有限公司,未经大陆汽车电子(连云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07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