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后底板布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20439.1 | 申请日: | 2016-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57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宋元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B60R13/08;B32B17/10;B32B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彭益群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底板 布置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后底板布置结构。该后底板布置结构包括底部和在底部的一侧沿着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向部。另外,冲击分散部件设置在底部和横向部上,并且冲击分散部件沿车身的冲击方向延伸。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且要求2015年10月14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5-0143636的优先权权益,其公开内容以引用方式全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后底板布置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改善空气动力学效率和传输声音,以及有效地处理冲击载荷的车辆后底板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车身底板包括设置在车辆前部的前底板和设置在车辆后部的后底板。车辆的后底板布置结构可配置车辆行李箱区域的下部。具体地,底板布置(例如,底板结构)可被配置成支撑容纳在行李箱区域中的备用轮胎、各种其他制品等。就环境友好型车辆诸如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而言,电池、燃料箱等也可设置成与后底板相邻。
同时,相关技术中现有的后底板包括有效地处理后部冲击的各种加强结构。然而,该加强结构复杂。进一步地,现有的后底板不具有用于改善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效率、传输声音等问题的技术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能够改善空气动力学效率以及有效地处理冲击载荷的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能够阻止传输声音传递到车辆内部以及有效地处理冲击载荷的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可包括:底部;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从底部的一侧延伸的横向部;以及设置在底部和横向部处的冲击分散部件,其中冲击分散部件可沿车身的冲击方向延伸,并且冲击分散部件可由组合有多种纤维和树脂的复合材料形成。
具体地,冲击分散部件可具有至少一个纤维层,在该纤维层中,多个纤维被布置在与冲击方向实质上正交的方向上。进一步地,冲击分散部件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纤维层和至少一个第二纤维层,在第一纤维层中,多个纤维被布置成与冲击方向正交,在第二纤维层中多个纤维被布置成与冲击方向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可包括:底部;布置在底部的两侧的一对侧部;通过横穿一对侧部延伸的横向部;以及设置在底部和横向部处的冲击分散部,其中冲击分散部可包括设置在底部和横向部的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冲击分散部件。
冲击分散部件可包括设置在底部的第一分散部件和设置在横向部件处的第二分散部件。第一分散部件可设置在底部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分散部件的内部可包括中空部,并且该中空部可沿第一分散部件的长度方向延伸。中空部的两个端部可以封闭。可选择地,中空部的两个端部可以开放。第二分散部件可弯曲成对应于横向部的外表面。加强部件可插入第一分散部件之间,并且加强部件的内部可包括中空部。冲击分散部件和加强部件可由组合有纤维和树脂的复合材料形成。底部、横向部和侧部可以形成为一体结构。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以上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下面的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更加明显。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的一部分的视图;
图2A和图2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形成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的冲击分散部件的复合材料的示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沿图1的线A-A’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图3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冲击分散部件应用到车辆的状态的示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3的改进示例的示图;以及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沿图5的线B-B’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204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