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节电池的电压采集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80228.5 | 申请日: | 2016-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767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徐文赋;任素云;贺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G01R31/3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蒋剑明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惠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电 电压 采集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管理电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节电池 的电压采集电路。
背景技术
以电池作为动力来源的电子设备或装置的应用日渐广泛, 如园林电动工具、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后备电池系统、 电网能量储存、高功率便携式设备等。如需设备安全、可靠、 高效、长寿命工作,则需对设备的核心部件电池组进行保护, 对每一节单体电池的电压进行监控,保证其充放电过程在安全 的电压及温度范围内,避免过充过放电现象的发生;还需保证 每单体电池电压的一致性,避免由单节电池的故障或失效而引 起整组电池的失效,常规的方法是启用电池均衡,对单体电压 偏高的电池进行放电,以达到与整组其他节电池等同的电压, 且误差需在可接受的程度范围内,以保证电池组中每节电池电 压的一致性。在某些应用场合,由于安装方式的限制或是因为 电池电压采集线排布的不合理或干扰等因素,会造成每节电池 电压采集的精度不一致,从而导致电池组单体电压不一致的几 率增大,可能导致某节电池提前故障或者失效。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提及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节电池 的电压采集电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节电 池的电压采集电路,包括由至少2个电池单体以串并联方式组 成的电池组、电压采集线束、采集线束连接器、电池管理IC, 所述电压采集线束包括至少三根用于检测每一电池单体两端电 压的电压采集线,所述电压采集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池单体的 正、负极,另一端连接至采集线束连接器对应输入端口,采集 线束连接器输出端口与电池管理IC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多节电池的电压采集电路还包括供电电路; 所述供电电路的正极输入端与电池组的总正端连接,负极输入 端与电池组总负端连接,电源输出端与电池管理IC的电源端连 接;所述供电电路可以提高系统稳定性和节能度。
优选的,所述多节电池的电压采集电路还包括供电输入线 C_n’,所述供电输入线的一端与电池组总正端连接,另一端与 采集线束连接器的供电转接端口连接,所述供电转接端口还与 供电电路的正极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多节电池的电压采集电路还包括供电支路, 所述供电支路的一端与电池组总正端对应的电压采集线通过采 集线束连接器电连接,另一端与供电电路的的正极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供电支路中串联一0欧姆电阻。
优选的,所述多节电池的电压采集电路还包括微控单元 MCU,所述微控单元MCU与多串电池管理IC以通讯方式连接。
所述电池管理IC与微控单元MCU的通讯方式为CAN或RS232 或RS485或SPI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的,每一所述采集线束连接器与电池管理IC之间还依 次连接有防静电电路单元、稳压电路单元和滤波电路单元。
所述防静电电路单元采用TVS管;所述稳压电路单元采用 耐压等级为6.2V的稳压管;所述滤波电路单元采用一阶RC低 通滤波电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多节电池电压采集的 联接电路主要应用于BMS系统(即电池管理系统,是集电池监 测、控制与管理为一体的、复杂的电气测控系统)上,其连线 简单,各节点清晰明了,方便维修,而且抗干扰性好,对电池 组各节电池电压的采集精度高,可靠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路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多节电池的电压采集电路,包括由至少2 个电池单体以串并联方式组成的电池组、电压采集线束、采集 线束连接器、电池管理IC,所述电压采集线束包括至少三根用 于检测每一电池单体两端电压的电压采集线,所述电压采集线 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池单体的正、负极,另一端连接至采集线束 连接器对应输入端口,采集线束连接器输出端口与电池管理IC 输入端连接。
所述多节电池的电压采集电路还包括供电电路;所述供电 电路的正极输入端与电池组的总正端连接,负极输入端与电池 组总负端连接,电源输出端与电池管理IC的电源端连接;所述 供电电路可以提高系统稳定性和节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02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