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连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63038.5 | 申请日: | 2014-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98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络普线束技术(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 助力 转向 系统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行驶中,转向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我们通过方向盘来操纵和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从而实现自己的行驶意图。在现代汽车上,转向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系统之一,它也是决定汽车主动安全性的关键总成。如何设计汽车的转向特性,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始终是各汽车厂家和科研机构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车辆高速化、驾驶人员非职业化、车流密集化的今天,针对更多不同的驾驶人群,汽车的操纵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汽车工业的发展,转向系统经历了机械式转向系统(Manual Steering,简称MS)、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ydraulic Power Steering,简称HPS)、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lectro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简称EHPS)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简称EPS)四个发展阶段。
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简称EPS)中,作为其传输信号和指令的助力转向系统连接装置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现有技术中的助力转向系统连接装置通常存在以下缺陷:1、连接装置的防水功能较差;2、连接导线容易磨损及受到外界的化学腐蚀。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连接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水效果较好、信号传输较为稳定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连接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及用于连接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芯线,所述第一连接器与助力转向电机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与电子控制单元相连接,所述芯线的外侧套设有波纹管,所述第一连接器与助力转向电机装置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固定件,所述第二连接器与电子控制单元的连接处设有防水胶。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密封固定件为防水塞。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防水胶为纳米硅防水胶。
本发明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与助力转向电机装置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固定件,所述第二连接器与电子控制单元的连接处设有防水胶,从而实现了二次防水,使得该连接装置的防水效果大大提升,另外本发明中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连接装置与传统连接装置相比,还具有以下优点:耐气压强度高、信号传输稳定性和准确性高、良好的防水性和稳定性、生产效率提高、操作更方便、过程更稳定且容易受控、减少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 1、第一连接器,2、第二连接器,3、芯线,4、波纹管,5、密封固定件,6、防水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器1、第二连接器2及用于连接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的芯线3,所述第一连接器1与助力转向电机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2与电子控制单元相连接,所述芯线3的外侧套设有波纹管4,所述波纹管4的设置可防止芯线磨损,并可抵抗外界的化学腐蚀。所述第一连接器1与助力转向电机装置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固定件5,所述第二连接器2与电子控制单元的连接处设有防水胶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水胶6为纳米硅防水胶。灌胶时采用自动灌胶机对其灌胶,实现了灌胶的自动化,确保了灌胶工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所述密封固定件5为防水塞。为了测试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连接装置防水性和稳定性的品质,通过模拟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环境,在TSK测试台安装了一个气压测试装置,气管提供540mbar气压源,通过气压测试装置测试输出端气压,若输出端气压小于540mbar,则该连接装置防水性不良,测试结果为不好;若输出端气压为540mbar,则该连接装置防水性良好,测试结果为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络普线束技术(昆山)有限公司,未经科络普线束技术(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30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刚性增强型汽车底部护板及其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一种羽绒周转手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