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换挡品质评价测试方法及测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30177.1 | 申请日: | 2012-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9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洪波;雷雨龙;曾华兵;李永发;刘振杰;付尧;孙少华;张煜;李兴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齐安全;胡景阳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换挡 品质 评价 测试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现不同车型有级式自动变速系统换挡品质全面评价的车辆换挡品质评价测试方法及其所采用的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对换挡品质的评价各个汽车厂家大多采用驾驶员满意程度为衡量标准的主观方法,即请一些受过专门训练的或有经验的驾驶员进行实时评定,通过试驾打分来评价一个系统换挡品质的好坏。然而,对换挡品质评价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传统的主观打分评价方法存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而且不同车型之间换挡品质评价的好坏没有一个直接的标准;另外,对换挡品质影响较大的加速度测量无法和整车CAN数据进行同步采集。因此,有级式自动变速器系统迫切需要一种能对车辆换挡品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测试系统,以此来消除主观评价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为换挡品质客观评价系统的完善打下基础。换挡品质客观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因素很多,其复杂性,非线性使得人们难以建立客观的数学模型,使用原始的统计方法也很难达到目的。
目前,车辆换挡品质客观评价指标都是基于离合器寿命、换挡时间和冲击度来评价的,这种评价方法的评价指标过于笼统,而且系统性不强。本发明基于上述问题而提出车辆换挡品质评价测试系统及方法,对车辆换挡品质客观评价指标进行细分,同时采用多层次灰色关联度法来对换挡品质评价指标进行权值分配,克服各评价指标与换挡品质性能之间的复杂的、非线性的问题。使车辆换挡品质评价具有很好的实用性、稳定性、广泛应用性以及更强的系统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实现不同车型有级式自动变速系统换挡品质全面评价的车辆换挡品质评价测试方法及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所采用的测试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车辆换挡品质评价测试方法的步骤如下:
1.车辆换挡品质评价测试的准备阶段:
(1)采用SQL Server建立整车数据库;
(2)采用MATLAB/Simulink构建车辆换挡品质评价模型与确定车辆换挡品质评价模型的核心算法;
所述的车辆换挡品质评价模型包括模型与外部数据的接口模块、数据处理与信号滤波模块、指标提取与权值分配模块、评价等级计算模块以及结果输出 模块;
为了对换挡品质进行有效评价确定十个指标作为车辆换挡品质评价模型的评价指标:结合时加速度最大振动量△a,单位.m/s2;加速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amax-min,单位.m/s2;分离时最大冲击度jp-n,单位.m/s3;结合时最大冲击度jp-p,单位.m/s3;换挡延迟时间tdelay,单位.s;换挡持续时间ts,单位.s;发动机转速控制响应时间tSpd-Rsp,单位.s;换挡时发动机转速变化率的最大绝对值 单位.r/s2;分离时发动机转速振动量△ωe-o,单位.rpm;结合时发动机转速振动量△ωe-u,单位.rpm;
(3)选定待测车型及试验装置;
车辆换挡品质评价测试方法的评价测试对象是安装有型号为AMT、DCT和AT的有级式自动变速器的车辆;所述的试验装置是由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的车辆换挡品质评价测试系统;
2.换挡品质的测试阶段:
(1)换挡规律测试:
车辆在平直良好路况下起步后,在步长为10%的不同的恒定油门开度下,行驶到最高车速测试各个挡位的换挡车速,以获得不同油门开度下的换挡点;
(2)Tip in测试:
车辆在30%、60%和80%的油门开度下,从一挡依次行驶到挡位升至三挡、四挡和五挡时油门突然加大到100%;
(3)Tip out测试:
车辆在30%、60%和80%的油门开度下,从一挡依次行驶到挡位升至三挡、四挡和五挡,车速依次达到40kmph、60kmph和80kmph时,快速松开加速踏板;
(4)Fast Off测试:
车辆在一定车速下如50kmph、70kmph、90kmph和120kmph快速将加速踏板踩到底加速至最高车速的3/4时,再以大于7s、3~4s与小于1s的时间放松加速踏板;
(5)制动控制逻辑测试即破坏性测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01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浮游生物快速浓缩装置
- 下一篇:环保节能型智能电磁加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