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前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90994.1 | 申请日: | 2012-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00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冈村纯也;冢田刚久;今村孝一;渡森孝有;井上真哉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0R19/26;B60K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李冬梅;郑霞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部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构造,特别涉及在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侧架的前端之间架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散热器底板,并且在左右侧架的前端中夹装有冲击吸收部件并配设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的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为了在车辆碰撞时确保乘员的安全,对于汽车的车身强度及刚性来说,将作为乘员容纳空间的车室的变形抑制到最小限度成为了课题。例如,在正面碰撞的情况下,通过使车辆的前部作为挤压区域而变形以吸收冲击载荷,来减少对位于其后方的车室进行作用的冲击,从而设法降低给乘员带来的伤害值。
作为这种车身前部构造,已知有如下结构:在左右侧架的前端之间架设有散热器底板,同时在左右侧架的前端安装有一旦输入规定值以上的冲击载荷就会由于该载荷而发生轴向压缩塑性变形的冲击吸收部件,并在该左右冲击吸收部件的前端部之间架设有保险杠。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如图5中侧视图所示,在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侧架101的前端之间架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散热器底板102,同时在该左右侧架101的前端同轴地安装有作为冲击吸收部件而发挥作用的冲撞盒103,冲击吸收部件会由于输入规定值以上的冲击载荷而发生轴向压缩塑性变形,在该左右冲撞盒103的前端部之间架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保险杠加强件104。
另外,在左右侧架101的下侧配置有向前后方向延伸且后端与副车架105的前端结合的左右第2构件106,第2构件106的前端通过沿着前保险杠加强件104大致平行配置的保险杠加强件107而相互连结。另外,这些第2构件106以被夹于散热器板108的纵柱109的下端和散热器底板102之间的状态与纵柱109及散热器底板102结合。
而且,如果车身前部碰撞到对方车辆的侧面,保险杠加强件107就会接触对方车辆的侧梁,如果冲击载荷经由保险杠加强件107而施加于第2构件106,第2构件106就会发生轴向压缩变形以吸收冲击载荷。另一方面,如果冲击载荷从前保险杠加强件104施加于侧架101侧,冲撞盒103也会发生轴向压缩变形以吸收冲击载荷。
另外,专利文献2中,如图6中立体图所示,在向车身前后延伸的左右侧架111的下方,配置有由向车身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纵构件116、沿车宽方向延伸并连结在各纵构件116的前端之间及后端之间的前部横构件117和后部横构件118构成的框状副车架115。该副车架115的左右两前端部支撑于从侧架111的前端部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连结部件112,该副车架115的左右后端部支撑于在侧架111的后部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キツクアツプ部)。
从副车架115的前部横构件117向车身前方突出地设置支承散热器的下部的左右一对下部散热器支承托架119。另外,在向侧架111的前端突出设置的散热器侧支柱120的上端之间设置支承散热器上部的散热器上支柱121。
由此,能够在车辆进行正面碰撞时,将向下部散热器支承托架119输入的冲击载荷从前部横构件117直接传递到副车架115,从而利用副车架115提高冲击吸收效率,同时能够搭载大型的散热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764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95094号公报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在车身前部碰撞到对方车辆的侧面时,保险杠加强件107会接触对方车辆的侧梁,如果冲击载荷经由保险杠加强件107输入到第2构件106,第2构件106就会发生轴向压缩变形以吸收冲击载荷。另一方面,如果冲击载荷从前保险杠加强件104输入到侧架101侧,冲撞盒103也会发生轴向压缩变形以吸收冲击载荷。
但是,在车身前部整体大致垂直地碰撞到混凝土障碍物等的前方正面撞击(フルラツプ前面衝突)的情况下,冲击载荷会经由前保险杠加强件104和保险杠加强件107而分散地传递给左右冲撞盒103和左右第2构件106,从而通过左右冲撞盒103及左右第2构件106的轴向压缩变形来吸收冲击载荷。
另一方面,在只有车身前部的一部分碰撞到混凝土障碍物等的前方偏置撞击(オフセツト前面衝突)的情况下,冲击载荷会经由前保险杠加强件104传递到一侧的冲撞盒103并经由保险杠加强件107传递到一侧的第2构件106,使得超过在前方正面撞击的情况下所假想的冲击载荷传递到冲撞盒103及第2构件106,造成比前方正面撞击时更大的冲撞盒103及第2构件106的轴向压缩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09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挠式电子装置
- 下一篇:车载游动环片式多功能联合污水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