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调节无人驾驶汽车座椅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99983.8 | 申请日: | 2018-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345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婷;黄美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劳动技师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N2/16 | 分类号: | B60N2/16;B60N2/14;B60N2/10;B60N2/22;B60N2/54 |
代理公司: | 重庆晟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8 | 代理人: | 孔玲珑 |
地址: | 250300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大***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人驾驶汽车相关,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可调节无人驾驶汽车座椅,包括折叠座椅机构、减震缓冲机构、角度调节机构、高度调节机构、座椅旋转机构,本装置具备增高、旋转、角度倾斜、座椅放平以及减震五项功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增加的无人汽车内部的舒适度,装置操作便捷,便于使用。折叠座椅机构与减震缓冲机构接触连接,减震缓冲机构与角度调节机构相连接,高度调节机构与减震缓冲机构相连接,高度调节机构与座椅旋转机构相连接。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节 无人驾驶 汽车座椅 | ||
【主权项】:
1.一种新式的可调节无人驾驶汽车座椅,包括折叠座椅机构(1)、减震缓冲机构(2)、角度调节机构(3)、高度调节机构(4)、座椅旋转机构(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叠座椅机构(1)包括座椅靠背(1‑1)、转动连接件(1‑2)、座椅座板(1‑3)、支撑板卡件(1‑4)、靠背支撑板(1‑5)、座椅倾斜板(1‑6)、支撑弹簧(1‑7),座椅靠背(1‑1)与转动连接件(1‑2)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座椅靠背(1‑1)与转动连接件(1‑2)位于同一垂直线上,转动连接件(1‑2)与座椅座板(1‑3)通过紧固螺栓相连接,座椅座板(1‑3)与支撑板卡件(1‑4)通过凹槽相适应,支撑板卡件(1‑4)与转动连接件(1‑2)相咬合,支撑板卡件(1‑4)与靠背支撑板(1‑5)通过凹槽相适应,座椅座板(1‑3)与靠背支撑板(1‑5)位置平行,靠背支撑板(1‑5)与座椅倾斜板(1‑6)通过凹槽相适应,座椅倾斜板(1‑6)与支撑弹簧(1‑7)通过凹槽相适应,支撑弹簧(1‑7)与靠背支撑板(1‑5)通过焊接相连接,座椅倾斜板(1‑6)与角度调节机构(3)通过紧固螺栓相连接;转动连接件(1‑2)包括连接块(1‑2‑1)、齿轮调节件(1‑2‑2),连接块(1‑2‑1)与齿轮调节件(1‑2‑2)通过焊接相连接,连接块(1‑2‑1)与座椅靠背(1‑1)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齿轮调节件(1‑2‑2)与座椅座板(1‑3)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齿轮调节件(1‑2‑2)与支撑板卡件(1‑4)相咬合;减震缓冲机构(2)包括缓冲支撑柱(2‑1)、支撑柱密封盖(2‑2)、缓冲弹簧架(2‑3)、缓冲弹簧(2‑4)、格挡块(2‑5),缓冲弹簧(2‑4)与缓冲弹簧架(2‑3)通过凹槽相适应,缓冲弹簧架(2‑3)与缓冲支撑柱(2‑1)通过焊接相连接,缓冲支撑柱(2‑1)与支撑柱密封盖(2‑2)通过通孔相适应,支撑柱密封盖(2‑2)与缓冲弹簧架(2‑3)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格挡块(2‑5)与缓冲弹簧架(2‑3)通过焊接相连接;角度调节机构(3)包括手动座椅支撑柱(3‑1)、连接底板(3‑2)、倾斜角度结构(3‑3),手动座椅支撑柱(3‑1)与连接底板(3‑2)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连接底板(3‑2)与倾斜角度结构(3‑3)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倾斜角度结构(3‑3)与座椅倾斜板(1‑6)通过紧固螺栓相连接,手动座椅支撑柱(3‑1)与座椅倾斜板(1‑6)接触连接;手动座椅支撑柱(3‑1)包括螺纹支撑杆(3‑1‑1)、螺纹钮(3‑1‑2)、转动万向轮(3‑1‑3)、密封固定柱(3‑1‑4),螺纹钮(3‑1‑2)与密封固定柱(3‑1‑4)通过通孔相适应,密封固定柱(3‑1‑4)与螺纹支撑杆(3‑1‑1)通过凹槽相适应,螺纹支撑杆(3‑1‑1)与螺纹钮(3‑1‑2)通过通孔相适应,转动万向轮(3‑1‑3)与螺纹钮(3‑1‑2)通过焊接相连接;倾斜角度结构(3‑3)包括倾斜结构外壳(3‑3‑1)、T形卡位件(3‑3‑2)、条形密封盖(3‑3‑3)、小型弹簧(3‑3‑4),T形卡位件(3‑3‑2)与倾斜结构外壳(3‑3‑1)通过通孔相适应,倾斜结构外壳(3‑3‑1)与小型弹簧(3‑3‑4)通过凹槽相适应,小型弹簧(3‑3‑4)与T形卡位件(3‑3‑2)通过焊接相连接,倾斜结构外壳(3‑3‑1)与座椅倾斜板(1‑6)通过紧固螺栓相连接,座椅倾斜板(1‑6)与T形卡位件(3‑3‑2)相咬合,条形密封盖(3‑3‑3)与倾斜结构外壳(3‑3‑1)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高度调节机构(4)包括气撑固定板(4‑1)、滑轮密封盖(4‑2)、旋转滑轮(4‑3)、气撑(4‑4)、气撑支撑杆(4‑5)、高度调节杆(4‑6),旋转滑轮(4‑3)与气撑固定板(4‑1)通过焊接相连接,旋转滑轮(4‑3)与滑轮密封盖(4‑2)通过通孔相适应,滑轮密封盖(4‑2)与底层外壳(5‑1)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气撑(4‑4)与气撑固定板(4‑1)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气撑(4‑4)与气撑支撑杆(4‑5)通过紧固螺栓相连接,气撑支撑杆(4‑5)与底层外壳(5‑1)通过凹槽相适应,高度调节杆(4‑6)与气撑支撑杆(4‑5)通过紧固螺栓相连接;座椅旋转机构(5)包括底层外壳(5‑1)、缓冲结构固定件(5‑2)、旋转动力机构(5‑3)、侧密封盖(5‑4),底层外壳(5‑1)与缓冲结构固定件(5‑2)相连接,缓冲结构固定件(5‑2)与旋转动力机构(5‑3)相连接,旋转动力机构(5‑3)与底层外壳(5‑1)固定相连接,侧密封盖(5‑4)与底层外壳(5‑1)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缓冲结构固定件(5‑2)包括固定件(5‑2‑1)、辅助轴承(5‑2‑2),固定件(5‑2‑1)与辅助轴承(5‑2‑2)通过焊接相连接,辅助轴承(5‑2‑2)与底层外壳(5‑1)通过焊接相连接;旋转动力机构(5‑3)包括伺服机(5‑3‑1)、齿轮卡位件(5‑3‑2)、带动齿轮(5‑3‑3)、动力齿轮(5‑3‑4)、发动机(5‑3‑5)、发动机固定壳(5‑3‑6),伺服机(5‑3‑1)与底层外壳(5‑1)通过凹槽活动接触连接,伺服机(5‑3‑1)与齿轮卡位件(5‑3‑2)通过焊接相连接,齿轮卡位件(5‑3‑2)与带动齿轮(5‑3‑3)相咬合,带动齿轮(5‑3‑3)与固定件(5‑2‑1)通过焊接相连接,带动齿轮(5‑3‑3)与动力齿轮(5‑3‑4)相咬合,动力齿轮(5‑3‑4)与发动机(5‑3‑5)通过焊接相连接,发动机(5‑3‑5)与发动机固定壳(5‑3‑6)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发动机固定壳(5‑3‑6)与底层外壳(5‑1)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折叠座椅机构(1)与减震缓冲机构(2)接触连接,减震缓冲机构(2)与角度调节机构(3)相连接,高度调节机构(4)与减震缓冲机构(2)相连接,高度调节机构(4)与座椅旋转机构(5)相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劳动技师学院),未经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劳动技师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1299983.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