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升硅微机械陀螺仪带宽全温性能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34584.0 | 申请日: | 2015-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71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曹慧亮;刘俊;石云波;申冲;秦丽;唐军;李杰;张晓明;马宗敏;鲍爱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19/5776 | 分类号: | G01C19/5776;G01C25/00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4100 | 代理人: | 朱源,王勇 |
地址: | 03005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微机械陀螺仪,具体是一种提升硅微机械陀螺仪带宽全温性能的方法。本发明解决了微机械陀螺仪无法兼顾机械灵敏度和带宽、带宽全温性能差的问题。一种提升硅微机械陀螺仪带宽全温性能的方法,该方法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1)以扫频的方式确定微机械陀螺仪驱动模态和检测模态的谐振角频率;2)根据微机械陀螺仪驱动模态和检测模态扫频测试的结果,计算得出微机械陀螺仪驱动模态和检测模态的品质因数;3)在微机械陀螺仪的检测回路中增设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所述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包括温度补偿环节、零极点发生环节、比例环节。本发明适用于微机械陀螺仪。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升 微机 陀螺仪 带宽 性能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提升硅微机械陀螺仪带宽全温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1)以扫频的方式确定微机械陀螺仪驱动模态和检测模态的谐振角频率;2)根据微机械陀螺仪驱动模态和检测模态扫频测试的结果,计算得出微机械陀螺仪驱动模态和检测模态的品质因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Qx=ωxωx+3-ωx-3Qy=ωyωy+3-ωy-3---(A12);]]>式(A12)中:Qx为微机械陀螺仪驱动模态的品质因数;ωx为微机械陀螺仪驱动模态的谐振角频率;ωx‑3、ωx+3为比微机械陀螺仪驱动模态固有频率状态下的信号幅值小3分贝信号幅值对应的两个输入角速率信号频率点,且ωx‑3<ωx<ωx+3;Qy为微机械陀螺仪检测模态的品质因数;ωy为微机械陀螺仪检测模态的谐振角频率;ωy‑3、ωy+3为比微机械陀螺仪检测模态固有频率状态下的信号幅值小3分贝信号幅值对应的两个输入角速率信号频率点,且ωy‑3<ωy<ωy+3;根据微机械陀螺仪驱动模态和检测模态的品质因数,计算得出微机械陀螺仪的标度因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VOopen(s)Ωz(s)|=|12AxωdVdacKycKpreKsecFLPF1(s)FLPF2(s)(s2+ωyQys+ωy2-ωd2)(s-p1)(s-p2)(s-p3)(s-p4)|---(A13);]]>p1=-ωy2Qy+(ωd-ωy24-1Qy2)j,p3=-ωy2Qy+(ωd+ωy24-1Qy2)j]]>p2=-ωy2Qy-(ωd-ωy24-1Qy2)j,p4=-ωy2Qy-(ωd+ωy24-1Qy2)j]]>式(A13)中:VOopen为微机械陀螺仪的输出信号;Ωz为微机械陀螺仪的输入角速率;Ax为驱动轴向结构的运动幅度;ωd为驱动模态驱动力的角频率;Vdac为驱动模态激励信号的幅度;Kyc为检测位移提取结构的转换系数;Kpre为前级放大接口的增益倍数;Ksec为次级放大器的增益倍数;FLPF1为第一低通滤波器的增益;FLPF2为第二低通滤波器的增益;ωy为微机械陀螺仪检测模态的谐振角频率;Qy为微机械陀螺仪检测模态的品质因数;p1、p2为微机械陀螺仪在其模态频差处存在的两个共轭极点;p3、p4为微机械陀螺仪在其模态频和处存在的两个共轭极点;通过对式(A13)进行化简可得:|VOopen(s)Ωz(s)|=|KconFLPF1(s)FLPF2(s)(s-z1)(s-z2)(s-p1)(s-p2)(s-p3)(s-p4)|---(A14);]]>式(A14)中:VOopen为微机械陀螺仪的输出信号;Ωz为微机械陀螺仪的输入角速率;Kcon为0.5AxωdVdacKycKpreKsec;FLPF1为第一低通滤波器的增益;FLPF2为第二低通滤波器的增益;z1、z2为的解;p1、p2为微机械陀螺仪在其模态频差处存在的两个共轭极点;p3、p4为微机械陀螺仪在其模态频和处存在的两个共轭极点;3)在微机械陀螺仪的检测回路中增设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所述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包括温度补偿环节、零极点发生环节、比例环节;所述温度补偿环节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T1)、第一温度补偿电阻(Rf1a)、具有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Rf1b)、第二温度补偿电阻(Rf1c);所述零极点发生环节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T2)、第三运算放大器(T3)、第四运算放大器(T4)、第五运算放大器(T5)、第一电容(Cf1)、第二电容(Cf2)、第二电阻(Rf2)、第三电阻(Rf3)、第四电阻(Rf4)、第五电阻(Rf5)、第六电阻(Rf6)、第七电阻(Rf7)、第八电阻(Rf8)、第九电阻(Rf9)、第十电阻(Rf10);所述比例环节包括第六运算放大器(T6)、第十一电阻(Rf11)、第十二电阻(Rf12);第一运算放大器(T1)的正输入端与第一低通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T2)的正输入端、第三运算放大器(T3)的正输入端、第四运算放大器(T4)的正输入端、第五运算放大器(T5)的正输入端、第六运算放大器(T6)的正输入端均接地;第六运算放大器(T6)的输出端与第二低通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电容(Cf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运算放大器(T2)的负输入端和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容(Cf2)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运算放大器(T3)的负输入端和输出端连接;第一温度补偿电阻(Rf1a)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T1)的负输入端连接;具有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Rf1b)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运算放大器(T1)的负输入端和输出端连接;第二温度补偿电阻(Rf1c)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运算放大器(T1)的输出端和第二运算放大器(T2)的负输入端连接;第二电阻(Rf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运算放大器(T2)的输出端和第三运算放大器(T3)的负输入端连接;第三电阻(Rf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运算放大器(T2)的负输入端和第四运算放大器(T4)的输出端连接;第四电阻(Rf4)的两端分别与第五运算放大器(T5)的负输入端和输出端连接;第五电阻(Rf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低通滤波器的输出端和第五运算放大器(T5)的负输入端连接;第六电阻(Rf6)的两端分别与第四运算放大器(T4)的输出端和第五运算放大器(T5)的负输入端连接;第七电阻(Rf7)的两端分别与第四运算放大器(T4)的负输入端和输出端连接;第八电阻(Rf8)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低通滤波器的输出端和第四运算放大器(T4)的负输入端连接;第九电阻(Rf9)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运算放大器(T3)的输出端和第四运算放大器(T4)的负输入端连接;第十电阻(Rf10)的两端分别与第五运算放大器(T5)的输出端和第三运算放大器(T3)的负输入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f11)的两端分别与第四运算放大器(T4)的输出端和第六运算放大器(T6)的负输入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f12)的两端分别与第六运算放大器(T6)的负输入端和输出端连接;设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FFn(s)=Kdcc(s-zdcc1)(s-zdcc2)(s-pdcc1)(s-pdcc2)---(A15);]]>式(A15)中:FFn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传递函数;Kdcc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增益;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增益由比例环节产生;zdcc1、zdcc2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共轭零点;pdcc1、pdcc2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极点;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共轭零点和极点由零极点发生环节产生;增设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后,微机械陀螺仪的标度因数变为式(A14)和式(A15)的乘积:|VOopen(s)Ωz(s)|=|KconFLPF1(s)FLPF2(s)(s-z1)(s-z2)(s-p1)(s-p2)(s-p3)(s-p4)Kdcc(s-zdcc1)(s-zdcc2)(s-pdcc1)(s-pdcc2)|---(A16);]]>式(A16)中:VOopen为微机械陀螺仪的输出信号;Ωz为微机械陀螺仪的输入角速率;Kcon为0.5AxωdVdacKycKpreKsec;FLPF1为第一低通滤波器的增益;FLPF2为第二低通滤波器的增益;z1、z2为的解;Kdcc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增益;zdcc1、zdcc2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共轭零点;p1、p2为微机械陀螺仪在其模态频差处存在的两个共轭极点;p3、p4为微机械陀螺仪在其模态频和处存在的两个共轭极点;设计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共轭零点,使得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共轭零点与微机械陀螺仪在其模态频差处存在的两个共轭极点组成偶极子:p2=zdcc1p2=zdcc2---(A17);]]>式(A17)中:p1、p2为微机械陀螺仪在其模态频差处存在的两个共轭极点;zdcc1、zdcc2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共轭零点;通过对式(A16)进行化简可得:|VOopen(s)Ωz(s)|=|KconKdccFLPF1(s)FLPF2(s)(s-z1)(s-z2)(s-p3)(s-p4)(s-pdcc1)(s-pdcc2)|---(A18);]]>式(A18)中:VOopen为微机械陀螺仪的输出信号;Ωz为微机械陀螺仪的输入角速率;Kcon为0.5AxωdVdacKycKpreKsec;Kdcc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增益;FLPF1为第一低通滤波器的增益;FLPF2为第二低通滤波器的增益;z1、z2为的解;p3、p4为微机械陀螺仪在其模态频和处存在的两个共轭极点;pdcc1、pdcc2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极点;根据式(A18)可知,微机械陀螺仪的标度因数不再受微机械陀螺仪在其模态频差处存在的两个共轭极点的制约,而仅受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极点以及第一低通滤波器的增益和第二低通滤波器的增益的制约,由此使得微机械陀螺仪的带宽不再受微机械陀螺仪的模态频差的制约;根据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结构可知,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FFn(s)=VfoVfi=Rf12Rf7Rf11Rf8s2+Rf8Rf4Rf5Rf9Rf10Cf2s+Rf8Rf1Rf2Rf9Cf1Cf2s2+Rf4Rf7Rf6Rf9Rf10Cf2s+Rf7Rf2Rf3Rf9Cf1Cf2---(A19);]]>式(A19)中:FFn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传递函数;Vfo为控制器输出;Vfi为控制器输入;Rf1为等效电阻,且令Rf1b>>Rf1a,则Rf1a为第一温度补偿电阻的阻值;Rf1b为具有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的阻值;Rf1c为第二温度补偿电阻的阻值;Rf2为第二电阻的阻值;Rf3为第三电阻的阻值;Rf4为第四电阻的阻值;Rf5为第五电阻的阻值;Rf6为第六电阻的阻值;Rf7为第七电阻的阻值;Rf8为第八电阻的阻值;Rf9为第九电阻的阻值;Rf10为第十电阻的阻值;Rf11为第十一电阻的阻值;Rf12为第十二电阻的阻值;将式(A8)和式(A17)代入式(A15),可得:FFn(s)=Kdccs2+ωyQys+Δω2s2+2ωFns+ωFn2ωyQy=-(zdcc1+zdcc2)Δω2=zdcc1zdcc22ωFn=-(pdcc1+pdcc2)ωFn2=pdcc1pdcc2---(A20);]]>式(A20)中:FFn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传递函数;Kdcc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增益;ωy为微机械陀螺仪检测模态的谐振角频率;Qy为微机械陀螺仪检测模态的品质因数;Δω2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共轭零点的乘积,同时也为微机械陀螺仪在其模态频差处存在的两个共轭极点的乘积;ωFn2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极点的乘积;zdcc1、zdcc2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共轭零点;pdcc1、pdcc2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极点;将式(A19)和式(A20)进行结合,可得:ωyQy=Rf8Rf4Rf5Rf9Rf10Cf2=-(zdcc1+zdcc2)Δω2=Rf8Rf1Rf2Rf9Cf1Cf2=zdcc1zdcc22ωFn=Rf4Rf7Rf6Rf9Rf10Cf2=-(pdcc1+pdcc2)Kdcc=Rf12Rf7Rf11Rf8---(A21);]]>式(A21)中:ωy为微机械陀螺仪检测模态的谐振角频率;Qy为微机械陀螺仪检测模态的品质因数;Δω2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共轭零点的乘积,同时也为微机械陀螺仪在其模态频差处存在的两个共轭极点的乘积;ωFn2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极点的乘积;Kdcc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增益;Rf1为等效电阻,且令Rf1b>>Rf1a,则Rf1a为第一温度补偿电阻的阻值;Rf1b为具有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的阻值;Rf1c为第二温度补偿电阻的阻值;Rf2为第二电阻的阻值;Rf3为第三电阻的阻值;Rf4为第四电阻的阻值;Rf5为第五电阻的阻值;Rf6为第六电阻的阻值;Rf7为第七电阻的阻值;Rf8为第八电阻的阻值;Rf9为第九电阻的阻值;Rf10为第十电阻的阻值;Rf11为第十一电阻的阻值;Rf12为第十二电阻的阻值;zdcc1、zdcc2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共轭零点;pdcc1、pdcc2为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极点;根据式(A21)可知,当外界温度变化时,具有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使得等效电阻发生变化,由此使得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共轭零点发生漂移,从而使得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共轭零点与微机械陀螺仪在其模态频差处存在的两个共轭极点在外界温度变化时始终组成偶极子;因此,根据式(A18)可知,微机械陀螺仪的标度因数在外界温度变化时始终不受微机械陀螺仪在其模态频差处存在的两个共轭极点的制约,而仅受偶极子全温跟踪补偿控制器的两个极点以及第一低通滤波器的增益和第二低通滤波器的增益的制约,由此使得微机械陀螺仪的带宽在外界温度变化时始终不受微机械陀螺仪的模态频差的制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334584.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个人携行式多源定位信息辅助修正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应变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