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主分类
A 农业
B 作业;运输
C 化学;冶金
D 纺织;造纸
E 固定建筑物
F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
G 物理
H 电学
专利下载VIP
公布日期
2023-10-24 公布专利
2023-10-20 公布专利
2023-10-17 公布专利
2023-10-13 公布专利
2023-10-10 公布专利
2023-10-03 公布专利
2023-09-29 公布专利
2023-09-26 公布专利
2023-09-22 公布专利
2023-09-19 公布专利
更多 »
专利权人
国家电网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上海交通大学
更多 »
钻瓜专利网为您找到相关结果64个,建议您升级VIP下载更多相关专利
  • [发明专利]车身上部构造-CN201610886041.4有效
  • 加藤康之;岩月修一郎;堀内杏香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2016-10-11 - 2019-11-29 - B62D25/06
  • 本发明提供一种更高强度的车身上部构造。该车身上部构造具有:车顶面板(15);跨着该车顶面板(15)的车宽方向两端地延伸、且与车顶面板(15)的下表面接合的车顶拱(20);和配置在车顶面板(20)的上表面上的车顶天线(16),车顶拱(20)具有第1车顶拱(21)、和设在该第1车顶拱(21)的前方的第2车顶拱(30)。用于安装车顶天线(16)的天线托架(17)从第1车顶拱(21)的车宽中央或其附近朝向前方延伸,天线托架(17)支承车顶面板(15),第2车顶拱(30)以俯视观察车身的状态为基准,至少一部分架设在左右的后柱(13、13)之间。
  • 车身上部构造
  • [发明专利]车辆的控制装置-CN201711097078.X有效
  • 远藤隆人;鸳海恭弘;畑建正;加藤康之;关优志;岩崎克哉;驹田英明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2017-11-09 - 2019-05-14 - B60W30/16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控制可自动行驶而无需人进行驾驶操作的本车辆与先行车辆的车间距离的车辆的控制装置。进行将本车辆与在所述本车辆前方行驶的先行车辆的车间距离维持在规定距离而进行追随行驶的追随行驶控制(步骤S2),进行在所述本车辆中是否存在搭乘者的判断(步骤S3),使正在进行所述追随行驶、且判断为在所述本车辆中存在搭乘者的情况下所述追随行驶中的所述规定距离,比判断为在所述本车辆中不存在搭乘者的情况下的所述追随行驶中的所述规定距离长(步骤S4、步骤S5)。
  • 车辆控制装置
  • [发明专利]汽车的车身构造-CN201610922128.2有效
  • 加藤康之;谷川裕树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2016-10-21 - 2019-04-12 - B62D21/15
  •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构造,利用在后围板与后保险杠横梁之间夹持的后横梁而充分发挥车身后部的刚性提高效果。汽车的车身具备:后围板(14),其在车身后部沿车宽方向配置;后横梁(17),其与后围板的后表面结合、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与后围板之间构成闭合截面;以及后保险杠横梁(18),其与后横梁的后方结合、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后横梁具备从后保险杠横梁的车宽方向外端沿后围板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17d),因此,不仅能够通过在后围板与后保险杠横梁之间对后横梁进行夹持所形成的三个部件重合的部分的板厚的增加而提高强度,还能够通过从后保险杠横梁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而提高车身后部的扭转刚性。
  • 汽车车身构造
  • [发明专利]车辆的控制装置-CN201280074104.6有效
  • 金种甲;加藤康之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2012-06-20 - 2018-04-24 - F16D48/02
  • 在配备有选择性地连接或者切断驱动力源与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离合器机构,能够在行驶中切断所述动力传递路径以使车辆惯性行驶的车辆的控制装置中,配备有检测车速速机构;检测由驾驶员进行的加速操作的机构;检测由所述驾驶员进行的制动器的操作的机构;实施机构,在行驶中所述加速操作的操作量返回到规定操作量以下的情况下,所述实施机构通过将所述离合器机构释放而切断所述动力传递路径,从而实施使所述车辆惯性行驶的惯性行驶控制;判断机构,所述判断机构,在所述惯性行驶控制的实施中,基于所述车速及所述制动操作,判断驾驶员的减速要求是否比规定值大;结束机构,在所述减速要求比所述规定值大的情况下,所述结束机构判断为所述减速要求强,通过将所述离合器机构卡合而将所述动力传递路径连接起来,从而使所述惯性行驶控制结束。
  • 车辆控制装置
  • [发明专利]车辆座椅-CN201510333963.8有效
  • 加藤康之;竹内荣司;浜边勉;诹访安弘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2015-06-16 - 2018-02-09 - B60N2/64
  • 本发明的车辆座椅包括座椅靠背框架;靠背部分,所述靠背部分支撑乘员的背部;回转联接部分,所述回转联接部分联接靠背部分,并且所述回转联接部分能够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回转;以及外周支撑部分,所述外周支撑部分将靠背部分的外周侧处的多个部位联接至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外周支撑部分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支撑靠背部分,并且所述外周支撑部分允许靠背部分回转。
  • 车辆座椅
  • [发明专利]车辆座椅-CN201510388931.8有效
  • 浜边勉;加藤康之;竹内荣司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2015-07-03 - 2018-02-06 - B60N2/62
  • 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垫框架,所述座垫框架构成座垫的框架构件;和座椅单元,所述座椅单元由所述座垫框架支撑,并且乘员坐在所述座椅单元上,所述座椅单元具有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就座面刚度高的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就座面刚度,并且所述座椅单元具有被设定成在座椅前后方向后侧比在座椅前后方向前侧低的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就座面刚度。
  • 车辆座椅
  • [发明专利]车辆用座椅-CN201510087920.6有效
  • 浜边勉;加藤康之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2015-02-25 - 2018-01-05 - B60N2/68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在驾驶席上提高转向操作性,在驾驶席及驾驶席以外的座席上提高转弯时的姿势保持性。在具备座部(2)、座椅靠背(3)、头枕(4)的车辆用座椅(1)中,座椅靠背(3)具有形成为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31);及绷设于座椅靠背框架(31)的网(32)。并且,网(32)具有配置成放射状的第一线部(33)。
  • 车辆座椅
  • [发明专利]座椅-CN201380078401.2有效
  • 加藤康之;竹内荣司;诹访安弘;犬冢保广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2013-07-24 - 2017-11-03 - B60N2/10
  • 座椅(1A)具备能够转动的座部(3);能够相对于座部(3)独立地转动的靠背部(4);第一支承部(20),吊挂座部(3)的前侧而对座部(3)的前侧进行支承;及第二支承部(30),从靠背部(4)的后方侧吊挂座部(3)的后侧而与第一支承部(20)一起以座部(3)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座部(3)。根据座椅(1A),吊挂座部(3)的前侧及后侧而对座部(3)的前侧及后侧进行支承,因此与单支承座部的前侧的座椅相比,容易确保相对于就座载荷的支承力。由于从靠背部(4)的后方侧吊挂座部(3)的后侧而支承座部(3)的后侧,因此包括座部(3)的前侧在内的座部(3)周边的支承构造容易小型化。
  • 座椅
  • [发明专利]车辆座椅-CN201510128905.1有效
  • 青木典久;加藤康之;竹内荣司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2015-03-23 - 2017-08-29 - B60N2/44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椅主体,该座椅主体包括就座部;支撑了就坐在就座部上的车辆乘员的上身的座椅靠背;和提供在座椅靠背上侧处且支撑车辆乘员的头部的头枕;相对于座椅靠背约束车辆乘员的上身的座椅安全带;提供在座椅靠背的上部处或头枕处的带引导部,座椅安全带插入通过该带引导部且该带引导部引导座椅安全带;和旋转部,跟随车辆乘员的肩部的移动,通过由于座椅安全带的张力所施加的外力,该旋转部通过旋转带引导部来改变引导座椅安全带的方向。
  • 车辆座椅
  • [发明专利]车辆座椅装置-CN201480004543.9有效
  • 竹内荣司;加藤康之;功刀晃辉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2014-01-07 - 2017-05-17 - B60N2/39
  • 车辆座椅装置(1)包括座位部分(7);座椅靠背(8),座椅靠背(8)被布置在座位部分(7)的后侧上;座位部分支撑机构(9),座位部分支撑机构(9)支撑座位部分(7),以使得座位部分(7)的左侧和右侧能够在车辆座椅装置(1)的竖直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以及座位部分恢复力产生机构(40),座位部分恢复力产生机构(40)在座位部分(7)旋转时产生使座位部分(7)返回到原始位置的恢复力。
  • 车辆座椅装置
  • [发明专利]车体侧部构造-CN201280038296.5有效
  • 加藤康之;粂川裕邦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2012-05-17 - 2017-02-15 - B62D25/08
  • 车体侧部(13)包括上部加强件(43)。上部加强件(43)具备伸出部(66),伸出部(66)从后车轮罩(41)向上方延伸并与柱内部件(51)的下端(65)重叠,使得上部加强件(43)与柱内部件(51)相连。车体侧部(13)具有由后车轮罩(41)和上部加强件(43)形成的第1闭口截面部(67)、以及由柱内部件(51)和柱加强件(52)形成的第2闭口截面部(71)。
  • 车体构造
  • [发明专利]带尾门的车辆-CN201610237658.3在审
  • 山口友树;加藤康之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2016-04-15 - 2016-10-26 - B60J5/10
  • 本发明提供一种既确保了铰链的高安装刚性、又提高了防范性的带尾门的车辆。带尾门的车辆(10)具有经由铰链(22)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的尾门(30)、和在车身(11)的后端沿上下延伸的支柱(21)。当俯视观察车身(11)时,铰链(22)的一部分与支柱(21)重叠,并且铰链的固定部(50)通过第1紧固部(60)而安装于顶棚部(16)。第1紧固部(60)构成为包括:第1螺合部件(61),其固定于固定部(50)的上表面;以及第1被螺合部件(62),其相对于上述第1螺合部件(61)从车室侧螺合、且与顶棚部(16)一起将固定部(50)夹入,并且当俯视观察车身(11)时,第1紧固部相对于支柱(21)偏置。
  • 带尾门车辆
  • [发明专利]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起动时控制装置-CN201180074252.3有效
  • 仲西直器;加藤康之;出盐幸彦;小岛进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2011-10-20 - 2016-10-12 - B60W10/06
  • 在对直喷发动机(12)进行点火起动后连接K0离合器(34)时,以使得随着发动机转速(NE)接近MG转速(NMG)而发动机扭矩(TE)降低,当上述等的速度差(NMG‑NE)大致为0时发动机转速(NE)维持为大致固定的方式,与速度差(NMG‑NE)成比例地来使发动机扭矩(TE)降低。因此,与K0离合器(34)的连接定时的偏差无关地抑制了直喷发动机(12)的喷射、连接冲击,提高了驾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感。另外,由于使发动机扭矩(TE)根据速度差(NMG‑NE)缓缓降低,与和速度差(NMG‑NE)的变化无关地一律使发动机扭矩(TE)降低的情况相比,可靠地避免了直喷发动机(12)因无法自主旋转而导致的失速等。
  • 混合动力车辆发动机起动控制装置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