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1,3-氧硒戊环核苷的合成及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抗乙肝病毒活性无效
申请号: | 98804934.1 | 申请日: | 1998-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2551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0-05-31 |
发明(设计)人: | R·F·施纳兹;C·K·楚;J·F·杜 | 申请(专利权)人: | 埃莫里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21/04 | 分类号: | C07D421/04;C07D473/30;A61K31/505;A61K31/5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关立新,温宏艳 |
地址: | 美国乔治亚***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硒戊环 核苷 合成 人类 免疫 缺陷 病毒 乙肝病毒 活性 | ||
发明背景
美国国家变应性和感染性疾病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和退伍军人事务部(the Departmentof veterans Affairs)部分地资助本发明的研究,本发明源于这两个单位的美国公共健康服务研究(U.S.Public Health ServiceResearch)基金资助,美国政府对本发明享有专利权。
本发明属于合成核苷领域,具体讲涉及1,3-氧硒戊环(oxaselenolane)核苷及其药学用途、组合物和制备方法。
1981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被认为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免疫系统的疾病,该疾病几乎全部导致死亡。1983年,AIDS的病因确定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1985年,据报道,合成核苷3′-叠氮-3′-脱氧胸苷(AZT)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的复制。此后,许多其它合成核苷,包括2′,3′-二去氧肌苷(DDI)、2′,3′-二去氧胞苷(DDC)、2′,3′-二去氧-2′,3′-二脱氢胸苷(D4T)和(1S,4R)-4-[2-氨基-6-环丙基-氨基)-9H-嘌呤-9-基]-2-环戊烯-1-甲醇琥珀酸酯(“159U89”),已经证明能有效地抗HIV。通常地,在细胞激酶对5′-三磷酸酯的细胞磷酸化作用后,这些合成核苷掺入到生长的病毒DNA链中,由于没有3′-羟基基团,导致链终止。它们还能抑制病毒反转录酶或DNA聚合酶。
各种合成核苷成功地抑制体内或体外HIV的复制使许多研究人员设计和测试3′-位置碳原子被杂原子取代后的核苷。Norbeck等,公开了(±)-1-[(2β,4β)-2-(羟甲基)-4-二氧戊环基]胸苷(称为(±)-二氧戊环-T)显示一定的抗HIV活性(对ATH8细胞的EC50为20μM),并且在200μM的浓度时对未感染的对照细胞没有毒性。四面体通讯(TetrahedronLetters),30(46),6246,(1989)。转让给BioChem Pharm,Inc的欧洲0337713号专利申请公开和转让给该公司的US5041449公开了显示抗病毒活性的外消旋2-取代-4-取代-1,3-二氧戊环。已公开的PCT申请PCT/US91/09124和PCT/US93/08044公开了应用纯β-D-1,3-二氧戊环核苷来治疗HBV感染。PCT公开了β-D-1,3-二氧戊环核苷用于治疗HBV感染。
PCT/US95/11464公开了(-)-(2S,4S)-1-(2-羟基甲基)-1,3-二氧戊环-4-基)胞嘧啶用于治疗肿瘤和其它异常细胞增生。
BioChem Pharm,Inc的美国5047407号专利和该公司的欧洲0382526号专利申请公开公开了许多外消旋2-取代-5-取代-1,3-二氧戊环核苷具有抗病毒活性,并且特别报道了2-羟甲基-5-(胞嘧啶-1-基)-1,3-氧硫戊环(以下称之为BCH-189)的外消旋混合物具有与AZT大致相同的抗HIV活性,但毒性较AZT低。在Liotta等的美国5539116号专利中,称为3TC的BCH-189的(-)对映异构体如今已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人的HIV。
已经公开顺-2-羟甲基-5-(5-氟胞嘧啶-1-基)-1,3-氧硫戊环(下面称之为“FTC”)具有强抗HIV活性。Schinazi等,“顺-5-氟-1-[2-(羟甲基)-1,3-氧硫戊环-5-基]胞嘧啶的外消旋体和对映异构体对人免疫缺陷病毒的选择性抑制”,抗微生物试剂和化疗(Antimicrobial Agentsand Chemotherapy),1992年11月,2423-2431页。还可参见美国5,210,085号专利、美国5,204,466号专利、WO91/11186以及WO92/14743。
另一种对人类造成严重健康问题的病毒是乙肝病毒(以下称“HBV”)。作为人癌症的引发因素,HBV仅次于烟草。HBV的致癌机理尚不清楚。有假说认为它可能直接引发肿瘤的生长,或者通过与感染相关的慢性炎症、肝硬化以及细胞再生间接引发肿瘤的生长。
经过2-6个月宿主未察觉的潜伏期后,HBV感染能够导致急性肝炎和肝损伤,从而引起异常的疼痛、黄疸和某些酶的血浆浓度升高。HBV能够引起暴发性肝炎,它是一种迅速发展的经常致死性疾病,其中肝脏的大部分受到损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埃莫里大学,未经埃莫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8049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