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力电池温控板及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2320119066.7 | 申请日: | 2023-0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95346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 发明(设计)人: | 杨鹏飞;安杰;曾俊峰;陈尚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554;H01M10/6556;H01M10/6569;H01M10/663;B60H1/00;B60L58/26;B60L58/27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诺创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8 | 代理人: | 张伟杰;黄姝 |
| 地址: | 5108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温控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动力电池温控板及车辆。动力电池温控板包括:一个或多个冷却区域、导热板、以及加热片,每个所述冷却区域包括流道板、前端集流管以及后端集流管,每个所述冷却区域的所述流道板分别与该冷却区域的前端集流管以及后端集流管连通,所述前端集流管通过进口管路与制冷剂进口连通,所述前端集流管通过出口管路与制冷剂出口连通,所述导热板承托一个或多个所述流道板,且所述加热片固定在所述导热板上。本实用新型在动力电池温控板上同时集成冷却系统和加热系统,因此省去液冷液热中间换热零件,使得系统整体体积较小,避免影响机舱中其它系统的布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动力电池温控板及车辆。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同时具有发动机系统及电力驱动系统,两套系统的使用,使得整车布置空间非常紧张,特别是机舱和底盘;相比传统燃油车,混动动力汽车增加电机、电控、电池等零件,使得前机舱的布置非常困难。相对燃油车,由于增加了许多零件,使得混合动力汽车的成本大幅上涨,竞争力下降。混动动力汽车,电池电量小,输出功率高,使得其产热量很大,且还受到排气管的热辐射影响,如不能得到很好的散热,将会影响其使用寿命和安全。
现有技术使用电池液冷方案给电池散热,散热系统布置于前机舱,如图1所示:
冷却原理:电池冷却液9’通过电子水泵3’驱动,在电池冷却器(chiller)1’中与低温的空调制冷系统2’的制冷剂10’进行热交换,变为低温冷却液,然后流入电池包5’给电池冷却,另外还可以通过水壶4’进行补液;
加热原理:冷却液9’流经水加热器(Water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WPTC)6’后被加热,高温的冷却液流入电池包5’对电池进行加热。
然而,现有技术的电池散热方式,由于设置了电池冷却和加热系统,电池冷却器1’、水泵3’、水壶4’等均位于前机舱7’内,而电池包5’位于底板8’。因此,电池液冷液热系统大量占用前机舱7’的空间,使得其它系统的布置受限,影响选型的规格。同时,电池液冷液热系统的成本较高,液冷液热系统的换热效率较低且质量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电池液冷液热系统占用空间大、成本高、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温控板及车辆。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温控板,包括:一个或多个冷却区域、导热板、以及加热片,每个所述冷却区域包括流道板、前端集流管以及后端集流管,每个所述冷却区域的所述流道板分别与该冷却区域的前端集流管以及后端集流管连通,所述前端集流管通过进口管路与制冷剂进口连通,所述前端集流管通过出口管路与制冷剂出口连通,所述导热板承托一个或多个所述流道板,且所述加热片固定在所述导热板上。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冷却区域包括两平行设置的所述流道板,一所述流道板通过进口管路与所述制冷剂进口连通,另一所述流道板通过出口管路与所述制冷剂出口连通。
更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冷却区域的所述前端集流管内插入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前端集流管分隔成制冷剂进液腔和制冷剂出液腔,每个所述冷却区域的一所述流道板与所述制冷剂进液腔连通,另一所述流道板与所述制冷剂出液腔连通,所述制冷剂进液腔通过进口管路与所述制冷剂进口连通,所述制冷剂出液腔通过出口管路与所述制冷剂出口连通。
再进一步地,所述分隔板垂直所述前端集流管的延伸方向插入所述前端集流管。
进一步地,所述前端集流管内插入一个或多个分流板,每个所述分流板上开设有分流孔。
更进一步地,所述分流板平行所述前端集流管延伸方向插入所述前端集流管。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加热片分别固定在所述冷却区域两侧。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加热片分别固定在每一所述流道板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未经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201190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