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生产L-缬氨酸的大肠杆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310809281.4 | 申请日: | 2023-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551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周晓群;魏爱英;孟刚;赵春光;张晓琴;毕国东;杨立鹏;蔡卫卫;王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1 | 分类号: | C12N1/21;C12N15/70;C12N15/31;C12N15/54;C12N15/53;C12N15/60;C12P13/08;C12R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魏少伟 |
地址: | 166200 黑龙江省大庆***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生产 缬氨酸 大肠杆菌 及其 构建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生产L‑缬氨酸的大肠杆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本发明发现将大肠杆菌中的ycgH基因敲除并表达ilvC后,或者结合敲除yjiT基因与表达brnF与brnE,敲除yjiV基因与表达ilvE与ilvD,敲除trpR基因与表达ilvH突变蛋白,敲除lacI与lacZ基因与表达DNA聚合酶,所得重组菌可提高L‑缬氨酸产量,可用于生产L‑缬氨酸,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中,用于生产L-缬氨酸的大肠杆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在微生物中,L-缬氨酸(支链氨基酸的一种)是从丙酮酸开始,经由乙酰乳酸、二羟基异戊酸和酮异戊酸生物合成的。通过乙酰羟酸合酶、乙酰羟酸还原异构酶、二羟酸脱水酶和转氨酶B催化的反应产生这些中间代谢产物。然而,这些酶还参与从丁酮酸和丙酮酸开始的L-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而且L-亮氨酸也从酮异戊酸(一种中间代谢产物)开始,经由2-异丙基苹果酸、3-异丙基苹果酸和酮异己酸生物合成。因此,因为支链氨基酸(即L-缬氨酸、L-异亮氨酸和L-亮氨酸)使用相同的酶用于其生物合成过程,所以已知工业上通过发酵生产一种类型的支链氨基酸具有难度。此外,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工业的批量生产受到由L-缬氨酸(其为终产物)或其衍生物引起的反馈抑制的限制。
大肠杆菌具有明确的遗传背景,是氨基酸生产中具有吸引力的工业化生产底盘。然而,相比于谷氨酸棒杆菌,生产L-缬氨酸的大肠杆菌菌株的相关报道较少,这可能是由于大肠杆菌对L-缬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更为复杂。乙酰羟基酸合酶(AHAS)是L-缬氨酸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大肠杆菌有三种AHAS同工酶,由ilvBN、ilvGM和ilvIH编码,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调节机制。Park等人报道了通过Escherichia coli W3110和Escherichia coli W的系统代谢工程改造L-缬氨酸生产菌株,其L-缬氨酸终产量达到60.7g/L,糖酸转化率为0.22g/g。除了诱变育种和常规代谢工程修饰外,辅因子平衡也被认为是提高L-缬氨酸产量的关键瓶颈。由于胞内辅因子影响代谢网络、信号转导和物质运输,进而影响微生物细胞的生理功能。在微生物发酵生产化学品的过程中,化学品的效价和产量往往受到辅因子不平衡的限制,这主要是由合成途径中辅因子依赖酶的不平衡表达引起的。Savrasova和Stoynova等人通过用异源NADH依赖性亮氨酸脱氢酶替换天然NADPH依赖性转氨酶,构建了一株以大肠杆菌MG1655为出发菌株的L-缬氨酸工程菌。在微需氧条件下,该菌株的糖酸转化率(0.23g/g)仅为最大理论产量0.65g/g的35.4%。开发生物传感器高通量筛选方法,引入外源辅酶再生途径以平衡胞内辅因子,构建高效的工业底盘生产菌株,是需要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L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首先提供了用于生产缬氨酸的工程菌,所述工程菌为对受体菌进行改造得到的重组菌;所述改造包括A5);
A5)包括A51)和A52):
A51)敲除所述受体菌的ycgH基因,抑制所述ycgH基因的表达或抑制所述ycgH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活性;
A52)增加所述受体菌中ilvC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含量或增强所述ilvC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活性。
其中,所述受体菌含有ycgH基因(GeneID:2847703,更新日期2023-04-14)。
上述工程菌中,所述ilvC基因可来源于大肠杆菌(
上述工程菌中,所述ilvC基因可编码序列表中SEQ ID No.12所示的蛋白质。
上述工程菌中,所述ilvC基因可为序列表中SEQ ID No.11的第794-2269位所示的DNA分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黑龙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8092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