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延迟固化的聚氨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81346.2 | 申请日: | 2023-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18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黄飞鹤;李光锋;杨超卿;邢浩;陶小乐;何丹薇;尤羽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
主分类号: | C08L63/00 | 分类号: | C08L63/00;C08L9/02;C08L51/00;C08L75/08;C08G18/66;C08G18/48;C08G18/32;C08G18/28;C08G18/22;C08G18/1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王曙聘 |
地址: | 31120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延迟 固化 聚氨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种延迟固化的聚氨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制备而成: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10重量份;双酚A型环氧树脂10~15重量份;核壳橡胶增韧剂15~25重量份;液态丁腈橡胶改性环氧树脂20~25重量份;活性稀释剂2~6重量份;吸水剂1~3重量份;触变剂4~5重量份;无机填料15~25重量份;潜伏型固化剂1~5重量份;固化促进剂0.1~0.15重量份;所述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采用含锌复合物作为催化剂,通过多异氰酸酯的三阶段反应制备而成。该延迟固化的聚氨酯组合物采用含锌复合物催化剂,通过复配醇胺,使含锌复合物催化剂与传统有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相当,同时制备过程涉及多异氰酸酯三个阶段的反应,保证了封端异氰酸根既能够稳定保存,也能在固化时异氰酸酯具有较高的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氨酯组合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延迟固化的聚氨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氨酯在工业上是以多异氰酸酯与多元醇或多元胺化合物的反应生产的。异氰酸酯与多元醇或多胺之间的反应,通常被称为凝胶反应,导致聚合物链生长,从而导致形成具有高分子量的聚合物。用于生产聚氨酯的催化剂有三种一般类型:叔胺(单叔胺和多叔胺),有机金属化合物(主要是有机锡、汞、铅化合物)和锡、铋等的羧酸盐。有机锡催化剂主要有利于胶凝反应,增加闭孔的数量,有助于聚氨酯组合物紧密。胺催化剂表现出更多变化的发泡/凝胶平衡。叔胺也可有效地作为聚合物链增长的催化剂,并可与有机锡催化剂组合使用。CN202210291227.0公开了一种采用叔胺和羧酸接触产物作为催化剂制备聚氨酯胶粘剂组合物的方法。CN201880067844.4描述了通过锌化合物与某些酮亚胺反应来获得酮亚胺锌络合物用于催化异氰酸酯和醇的反应来生产聚氨酯组合物的方法。CN201280060952.1涉及采用化学式为Zn(L)x(Y)2-x的锌(II)络合化合物用于双组分聚氨酯组合物的催化聚合。CN201880013881.7描述了一种双环叔胺化合物适合作为用于生产聚氨酯的催化剂。
聚氨酯催化剂一般为含有金属元素的有机物化合物,如铅、汞、锡等有机物,都有很高的生物毒性,随着国内外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升,这些毒性高的催化剂在很多聚氨酯产品中被逐渐限制或禁止使用;而锌、铋系列有机金属催化剂和叔胺等有机化合物作为低毒、安全、环保的聚氨酯催化剂,逐渐得到了应用;但是,单独使用这些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低,在聚氨酯聚合过程中的不仅催化效率明显低于铅、汞、锡系列有机化合物,同时也会降低聚氨酯的综合性能,因此在聚氨酯合成中使用和发展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延迟固化的聚氨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延迟固化的聚氨酯组合物采用环保型锌复合物催化剂,避免使用高毒性催化剂,同时通过复配醇胺,使含锌复合物催化剂与铅、汞、锡类有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相当,同时聚氨酯加合物的制备过程涉及多异氰酸酯三个阶段的反应,保证了封端异氰酸根既能够稳定保存,也能在固化时异氰酸酯具有较高的活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延迟固化的聚氨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组分的原料制备而成:
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10重量份;
双酚A型环氧树脂10~15重量份;
核壳橡胶增韧剂15~25重量份;
液态丁腈橡胶改性环氧树脂20~25重量份;
活性稀释剂2~6重量份;
吸水剂1~3重量份;
触变剂4~5重量份;
无机填料15~25重量份;
潜伏型固化剂1~5重量份;
固化促进剂0.1~0.15重量份;
所述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采用含锌复合物作为催化剂,通过多异氰酸酯的三阶段反应制备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未经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813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