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驱制动器及混合线控制动系统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32588.5 | 申请日: | 2023-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395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傅兵;刘戈;刘金刚;王伟达;李格;王智睿;刘叶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T13/58 | 分类号: | B60T13/58;B60T13/74;B60T8/1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1105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动器 混合 控制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驱制动器及混合线控制动系统控制方法,混合线控制动系统包括电动助力单元、液压线控单元、机械线控单元、双驱制动器;电动助力单元包括制动踏板、位移传感器、制动系统控制器、助力电机控制器、助力电机、传动机构、推杆;液压线控单元包括高压蓄能器、电机泵(电动机和液压泵)、液压泵电机控制器、单向阀、溢流阀、切换阀、增压阀(进油阀)、减压阀(出油阀)、蓄能器压力传感器和轮缸压力传感器;机械线控单元包括位移传感器、制动系统控制器、力矩电机控制器、双驱制动器;双驱制动器包括直驱力矩电机、传动机构、液压油管、刹车盘、卡钳;制动系统控制器与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助力电机控制器、液压泵电机控制器、力矩电机控制器相连;本发明采用三种制动力耦合方式来达到制动效果,使制动系统拥有更高的控制自由度,制动力响应更迅速,同时降低了制动系统对助力电机的功率要求,可满足自动驾驶车辆对制动系统的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驱制动器及混合线控制动系统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车企对底盘中的制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真空助力系统在新能源汽车上存在许多不足,其结构受环境海拔的影响,并且无法对制动能量进行回收。因此线控制动应运而生,不仅缩短了制动的响应时间,而且提供了能量回收,并且还可以服务于自动驾驶技术。
现有的线控制动主要包括电子液压制动Electro Hydraulic Brake或者电子机械制动Electro Mechanical Brake。前者长时间的制动工况下会出现蓄能器压力供给的不足问题,后者长时间堵转的工况下需车载电源达到一定功率的要求,以及需额外的制动失效备份机构;因此,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冗余性、高响应性、低功耗、线控操纵,成为了车辆制动系统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驱制动器及混合线控制动系统控制方法,使制动系统拥有更高的控制自由度,制动力响应更迅速,同时降低了制动系统对助力电机的功率要求,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驱制动器及混合线控制动系统控制方法,包括制动系统控制器、电动助力单元、液压线控单元、机械线控单元、双驱制动器;所述电动助力单元包括制动踏板、位移传感器、制动系统控制器、助力电机、传动机构、推杆、储液罐、制动主缸、压力传感器、双驱制动器。制动踏板与传动机构相连、推杆相连,助力电机在制动系统控制器的指令下工作,传动机构将电机的扭矩转化为水平推力助力踏板一同作用在推杆上,推杆作用在制动主缸,产生液压力,最后通过油路作用到双驱制动器;所述液压线控单元包括高压蓄能器、电机泵(电动机和液压泵)、单向阀、溢流阀、切换阀、增压阀(进油阀)、减压阀(出油阀)、蓄能器压力传感器和轮缸压力传感器,高压蓄能器在制动系统控制器的指令下工作,储存或者释放液压能,并且保持系统中的液压力稳定,切换阀、增压阀和减压阀在制动系统控制器的控制下打开或者关闭;所述机械线控单元包括制动系统控制器、双驱制动器、力矩电机控制器,制动系统控制器接受位移信号向力矩电机控制器发出指令,力矩电机控制器即向双驱制动器中的直驱力矩电机发出工作指令,直驱力矩电机工作,形成制动力;双驱制动器包括直驱力矩电机、传动机构、液压油路、刹车盘、卡钳,双驱制动器安装在车轮上,在电子液压制动力和电子机械制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向车轮提供制动力。
上述混合制动系统控制的具体方法如下:
制动模式分为驾驶员制动和辅助制动,当驾驶员主动踩下制动踏板时,制动模式为驾驶员制动,当驾驶员采用辅助制动时,制动模式为辅助制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大学,未经湘潭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325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