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酶偶联产N-乙酰神经氨酸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73280.8 | 申请日: | 2023-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609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柳东;张杰;应汉杰;郑诚;张斌赟;陈勇;牛欢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533 | 分类号: | C12Q1/533;C12Q1/527;C12N15/70;C12N15/60;C12N15/61;C12N1/21;G01N21/31;C12R1/19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肖明芳 |
地址: | 210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酶偶 联产 乙酰 神经 氨酸 通量 筛选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酶偶联产N‑乙酰神经氨酸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利用显色液可将酶催化反应生成的N‑乙酰神经氨酸,由无色快速转变为紫色,且于580nm处产生吸光值的变化这一特点。对以N‑乙酰葡萄糖胺、丙酮酸钠、N‑乙酰神经氨酸裂合酶、tritonx‑100为底物,再加入N‑乙酰葡萄糖胺异构酶反应生成的含有N‑乙酰神经氨酸的反应液进行高通量筛选,发现只需将反应液稀释至0.355mM左右就可对突变菌高通量快速进行筛选。本发明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检测准确等特点,对N‑乙酰葡萄糖胺异构酶的定向进化具有指导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酶偶联产N-乙酰神经氨酸的高通量筛选方法。
背景技术
N-乙酰葡萄糖胺异构酶是催化N-乙酰葡萄糖胺生成N-乙酰甘露糖胺的酶,N-乙酰甘露糖胺是生产N-乙酰神经氨酸的中间体。利用N-乙酰葡萄糖胺异构酶催化合成N-乙酰神经氨酸,反应条件温和,绿色环保且无污染物生成,在生物催化和生物医药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新型酶的发现可以通过自然突变的方法筛选得到,但是这种方法效率低、目标性较差,需建立快速高效的新方法。利用分子技术,筛选获得新型的N-乙酰葡萄糖胺异构酶。用分子改造的方法对现有的酶进行突变时,通常会形成数量巨大的文库,从而高通量检测方法成为筛选时的关键方法。目前使用较普遍的筛选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相检测结果准确,但对于高通量筛选而言,其耗时较长,不利于筛选。
因此,开发一种双酶偶联产N-乙酰神经氨酸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对N-乙酰葡萄糖胺异构酶的定向进化具有指导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酶偶联产N-乙酰神经氨酸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具体的是利用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葡萄糖胺异构酶生成中间体N-乙酰甘露糖胺,再将N-乙酰甘露糖胺和丙氨酸通过N-乙酰神经氨酸裂合酶生成的N-乙酰神经氨酸的96孔板检测筛选方法。
本发明的原理是利用间苯二酚显色反应是酮糖特有的反应。单糖能够与浓的硫酸、盐酸作用,脱水,从而形成糠醛或者糠醛的衍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糠醛及其衍生物能够与酚类,蒽酮类等缩合,生成各种有颜色的物质。通过间苯二酚与N-乙酰神经氨酸在特定条件下结合生成络合物,然后通过酶标仪在特定波长580nm条件下检测其吸光,颜色由无色变为紫色,将其运用于高通量筛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酶偶联产N-乙酰神经氨酸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分别构建表达N-乙酰葡萄糖胺异构酶和N-乙酰神经氨酸裂合酶的基因工程菌,并通过体外诱导表达分别收集N-乙酰葡萄糖胺异构酶和N-乙酰神经氨酸裂合酶的菌体;
(2)在离心管中分别加入底物N-乙酰葡萄糖胺、丙酮酸钠、步骤(1)得到的N-乙酰神经氨酸裂合酶和tritonx-100,然后再加入步骤(1)得到的N-乙酰葡萄糖胺异构酶混合均匀;
(3)将步骤(2)混合均匀的离心管置于高通量摇床中反应,离心收集上清液,即为含有N-乙酰神经氨酸的反应液,将反应液进行液相检测;
(4)将步骤(3)获得的反应液稀释,再加入显色剂在96深孔板中水浴反应后,转入酶标板中测定580nm吸光度,并根据吸光度数值及N-乙酰神经氨酸标准曲线检测N-乙酰神经氨酸的产量。
其中,步骤(1)中,所述的构建表达N-乙酰葡萄糖胺异构酶的基因工程菌,序列来自于Anabaena sp.CH1中的anAGE基因。
其中,步骤(1)中,所述的构建表达N-乙酰神经氨酸裂合酶的基因工程菌,序列来自于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032的N-acetylneuraminic acid lyase,即CgNal基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732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