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液分离用双层冷却热沉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031022.3 | 申请日: | 2023-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14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 发明(设计)人: | 刘萍;桑世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L23/473 | 分类号: | H01L23/473;H01L23/367;B01D1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20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离 双层 冷却 | ||
本发明属于三维集成电路、大功率半导体散热冷却技术领域,一种气液分离用双层冷却热沉。由气液分离腔(1),骨架(2),强化换热腔(3)组成。本发明的优点是在于使用了双层设计,使得冷却工质在热沉内部进行了两次换热,冷却工质工作更充分;其中气液分离腔(1)中的花形肋柱,可以提高成核点密度,有利于气泡的生成;在强化换热腔(3)中,旋转肋柱的扇叶有助于造成旋流,加流体扰动,提高冷却效率,实现二级换热。其中,设计的骨架(2)结构,联通液分离腔(1)与强化换热腔(3),中间可以同时为两块芯片换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三维集成电路、大功率半导体散热冷却技术领域,一种气液分离用双层冷却热沉。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技术不断向精细化发展。其中,微电子技术发展,急需不断扩大电子元器件容量。容量越大,越容易产生高度的热量。对于电子设备而言,温度提高意味着可靠性下降,当电子设备温度达到70-80℃时,温度每上升10℃,其可靠性下降5%。
对于这种情况,微通道冷却技术应运而生。但是,因为冷热交替而产生的气泡,却会造成微通道内各区域流体不均匀,内部无气液分离,仅在出口处将气体分离出来,换热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的结构,在提高冷却效率、强化换热的同时,进行气液分离。为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方案如下:
一种双层强化换热冷却热沉,包括气液分离腔(1),骨架(2),强化换热腔(3)组成,本发明为两进两出装置。
进一步的,气液分离腔(1)由气液分离口(11)、射流孔(12)、花形肋柱(13)、入水孔(14)组成。
进一步的,气液分离腔(1)上部为一弧面,便于气体向中间聚集;且气液分离口(11)扇形分布的作用是防止保证气泡在接触顶端前全部破开,便于气体分离。
进一步的,射流孔(12)与骨架(2)相连,冷却工质可从此处进入强化换热腔(3),进行二次换热。
进一步的,花形肋柱(13)在气液分离腔(1)中由两边至中间呈6×8阵列,间距由疏到密,实现逐级换热;花形肋柱(13)底部为实心,便于实现强化换热;花形肋柱(13)顶部为孔,可以提高成核点密度,便于生成气泡;花形肋柱(13)弧形外表,有利于流体流动的稳定。
进一步的,入水孔(14)分布在气液分离腔(1)两侧,冷却工质由此进入装置。
进一步的,骨架(2)中可放置两块芯片,本装置可同时对两块芯片进行换热工作。
进一步的,强化换热腔(3)主要由出水孔(31)和旋转肋柱(32)组成。
进一步的,旋转肋柱(32)由直径为2d的母柱和直径为10d的扇叶组成;在工作时,扇叶会使得冷却工质形成扰流。
进一步的,旋转肋柱(32)在强化换热腔(3)中呈6×3均匀整列,横向间隔13.5d,纵向间隔10d。
进一步的,强化换热腔(3)两侧各有三个出水孔(31);出水孔(31)直径为4d,间隔13.5d。
本发明的优点是:
双层设计,使得冷却工质在热沉内部进行了两次换热;在气液分离腔(1)中花形肋柱(13)有利于气泡的生成;在强化换热腔(3)中旋转肋柱(32)的扇叶有助于形成扰流,强化换热。
附图说明
图1气液分离用双层冷却热沉外观图
图2气液分离用双层冷却热沉气液分离腔立体示意图
图3气液分离用双层冷却热沉花形肋柱结构示意图
图4气液分离用双层冷却热沉骨架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310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