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身结构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223407566.5 | 申请日: | 202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87510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于殿轮;高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2D2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景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2 | 代理人: | 常鹏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结构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车身结构包括:前围板,前纵梁,前纵梁设置于前围板的前侧且设置于前围板的左侧;A柱,A柱设置于前围板的左侧;前纵梁加强总成,前纵梁加强总成包括:前纵梁扭力盒组件,前纵梁扭力盒组件设置于前围板的下侧以及前侧,前纵梁扭力盒组件包括:扭力盒、扭力盒加强件和第一加强件,扭力盒和扭力盒加强件构成第一空腔,第一加强件设置于第一空腔内且和前纵梁以及A柱连接。通过在扭力盒和扭力盒加强件之间设置第一加强件,第一加强件在扭力盒区域组成的搭接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发生碰撞时结构抵抗受力后变形小,从而提升乘员舱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工业的飞速发展,车辆已经成为人们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车辆保有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私家车,车辆的普及给车辆零部件的制造和设计带来了发展。
传统燃油车中,布置空间大,正碰的载荷主要通过前机舱纵梁前度传导纵梁后段再到车身框架,传力过程比较顺畅,扭力盒作用小。但在新能源车辆中,前地板下面需要布置电池包,新能源车前机舱框架结构成为车身上最重要的受力结构,承受来自正碰及侧碰来的冲击力,而扭力盒是这个框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相关技术中,传统的扭力盒结构存在自身强度、正碰与侧碰冲击力传递效果差的问题,导致车辆在发生25%偏置碰撞时,由于机舱纵梁吸收的能量有限,壁障与车轮作用在A柱下部结构的碰撞力较大,容易造成乘员舱变形过大,导致乘员受到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身结构,通过在扭力盒和扭力盒加强件之间设置第一加强件,第一加强件在扭力盒区域组成的搭接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发生碰撞时结构抵抗受力后变形小。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身结构,包括:前围板,前纵梁,所述前纵梁设置于所述前围板的前侧且设置于所述前围板的左侧;A柱,所述A柱设置于所述前围板的左侧;前纵梁加强总成,所述前纵梁加强总成包括:前纵梁扭力盒组件,所述前纵梁扭力盒组件设置于所述前围板的下侧以及前侧,所述前纵梁扭力盒组件包括:扭力盒、扭力盒加强件和第一加强件,所述扭力盒和所述扭力盒加强件构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一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且和所述前纵梁以及所述A柱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结构,通过在扭力盒和扭力盒加强件之间设置第一加强件,第一加强件在扭力盒区域组成的搭接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发生碰撞时结构抵抗受力后变形小,冲击力传递效果好,提升乘员舱安全保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扭力盒设置于所述前围板的下方且和所述前纵梁以及所述A柱连接,所述扭力盒加强件设置于所述扭力盒的上方且和所述前纵梁以及所述A柱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一主体和多个第一连接翻边,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翻边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的周侧,所述第一连接翻边和所述A柱连接,和/或,所述第一连接翻边和所述前纵梁连接,和/或,所述第一连接翻边和所述扭力盒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纵梁扭力盒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扭力盒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翻边和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和所述扭力盒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主体上设置有加强凸起,所述加强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朝向所述前围板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4075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轧辊生产用表面喷涂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轮胎封边压接头一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