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舰船护舷材端部封板制作方法及舰船护舷材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34254.8 | 申请日: | 2022-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477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李仁;聂加俊;李良;何静;杨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59/02 | 分类号: | B63B59/02;B63B73/20;B63B73/43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马荣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舰船 护舷材端部封板 制作方法 护舷材 结构 | ||
本发明属于舰船技术领域的舰船护舷材端部封板制作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舰船护舷材结构。确定A点(2),在护舷材端部封板原材(1)自边角位置往回测量长度L,L=1.5*b,得到B点(3);通过A点(2)和B点(3)连接直线,作AB线与原材自由边(13)的夹角的角平分线,角平分线延长在护舷材端部封板原材(1)得到C点(10),将护舷材端部封板原材(1)的BC线外侧部位Ⅰ(5)切割,按A点(2)与C点(10)连线切割护舷材端部封板原材(1)外侧部位Ⅱ(6),得到护舷材端部封板成品(7)。本发明的舰船护舷材结构及舰船护舷材端部封板制作方法,消除钢质护舷材端部削斜区域的方角,避免应力集中,提高舰船整体结构强度和行驶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舰船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舰船护舷材端部封板制作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舰船护舷材结构。
背景技术
护舷材主要是承受舰船离靠码头或船舶靠帮时的撞击力,并将其传递给较大区域的船体结构。木质护舷材有缓冲作用,但木质护舷材容易损坏,钢质护舷材虽缓冲作用较差,但强度较好,一般不计入船体梁的剖面参与总纵强度计算。油驳和小型油船的护舷材不能使用钢质材料。内河船和工作船通常设置两道钢质护舷材,一道位于上甲板处,另一道设置在比设计水线略高处。因甲板边线在首尾收缩,半宽变小,肋骨线在首尾处的甲板边线也是外飘的多,因此钢质护舷在艏艉处通常在适当位置终止,其端部一般用一块斜板封闭,防止护舷材内部浸水腐蚀。在船用推荐标准CB/T 3277-2008船体结构钢质护舷材里一共有A、B、C、D四种形式的护舷。而现有技术中的钢质护舷端部用斜板封闭,端部封闭位置有上下两个方角形成应力集中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步骤简单,消除钢质护舷材端部削斜区域的方角,避免应力集中,提高舰船整体结构强度和行驶安全性的舰船护舷材端部封板制作方法。
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为一种舰船护舷材端部封板制作方法,所述的舰船护舷材端部封板制作方法的削斜步骤为:
S1.根据管状结构的护舷材端部封板原材1边角位置确定A点,在护舷材端部封板原材自边角位置往回测量长度L,L=1.5*b,即护舷材端部封板原材直径尺寸b的1.5倍,得到B点;
S2.通过A点和B点连接直线,作AB线与原材自由边的夹角的角平分线,角平分线延长在护舷材端部封板原材得到C点10,BC线和AC线在护舷材端部封板原材上形成a角;
S3.将护舷材端部封板原材的BC线外侧的部位Ⅰ切割,按A点与C点连线切割护舷材端部封板原材外侧的部位Ⅱ,得到护舷材端部封板成品;
S4.将护舷材端部封板成品与护舷和外板连接,护舷材端部封板成品对护舷端部形成封闭。
所述的护舷材端部封板原材为钢材制成的结构。
所述的护舷截面呈U字形结构。
所述的护舷材端部封板成品截面呈U字形结构,护舷材端部封板成品7侧面呈三角形结构。
所述的护舷与外板焊接。
所述的护舷材端部封板成品侧部端面与护舷端部焊接,护舷材端部封板成品上部端面与外板焊接。
所述的外板与甲板连接。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结构简单,消除钢质护舷材端部削斜区域的方角,避免应力集中,提高舰船整体结构强度和行驶安全性的舰船护舷材结构,所述的舰船护舷材结构包括甲板,外板连接甲板,护舷,护舷与外板连接,护舷材端部封板成品截面呈U字形结构,护舷材端部封板成品侧面呈三角形结构,护舷材端部封板成品的后侧端面与护舷端部焊接,护舷材端部封板成品的内侧端面与外板焊接。
所述的外板与甲板垂直布置,外板与甲板焊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未经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342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