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机冷却系统冷却能力的诊断方法及装置、处理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211128999.9 | 申请日: | 2022-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282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于长虹;祝浩;郭丁伊;刘加明;尹建坤;巴特;徐家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3/20 | 分类号: | G05D2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浩百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4 | 代理人: | 谢湘宁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冷却系统 冷却 能力 诊断 方法 装置 处理器 车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机冷却系统冷却能力的诊断方法及装置、处理器、车辆。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的工况信息,工况信息至少包括:车辆的运行里程、电机温度、逆变器温度、环境温度、动力电池的剩余电量、电子水泵运行状态、散热器运行状态、整车状态、传感器运行状态;在确定工况信息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控制车辆进入诊断准备状态并对电机冷却系统进行初始化调节;在确定电机冷却系统已完成初始化调节的情况下,测试电机冷却系统在多个工作状态下的冷却能力,获得多个诊断结果;在确定诊断结果满足预设故障条件的情况下,生成提示信息,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机冷却系统故障。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的冷却系统冷却能力的诊断过程复杂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冷却系统诊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机冷却系统冷却能力的诊断方法及装置、处理器、车辆。
背景技术
在石油资源日渐短缺的今天,面对日趋严格的油耗法规,传统纯内燃机驱动的车辆在降低油耗上成本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纯电动车辆可以做到0排放,并且纯电驱动的电力成本远低于内燃机驱动的车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对于当前电力驱动的车辆而言,驱动电机多为永磁同步电机,永磁体对温度敏感,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会导致永磁体退磁,进而导致电机性能降低,增加了车辆的能耗。因此电动汽车普遍配备了电机及电机逆变器冷却系统,通过冷却液的循环来将电机及逆变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带走,并通过车辆的迎风来将冷却液的热量散发掉;当前受限于成本及冷却系统的复杂度,电动汽车的电机及逆变器冷却系统多为水冷系统,并配备了循环水泵,同时为了计算水泵的开度,需要采集冷却系统各个部位的温度,如电机温度,电机逆变器温度,电机入口处冷却液温度等,因此温度传感器是否能正确采集各个部件的温度是冷却系统能够有效工作的关键,当前已有相关专利对冷却系统的温度传感器进行诊断,以判断各个温度传感器是否能正确测量该测量点的温度。同时对于冷却系统而言,最终是靠循环水将电机系统的热量带走,并通过车头处的散热器将热量散发到车头迎风中,这里面又涉及到冷却流量是否足够,各个换热器的导热系数是否正常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总结为对冷却系统的冷却能力的诊断,只有冷却系统保持足够的冷却能力,才能在电机系统需要冷却时将相关部件的温度降低至设定范围内。
当前针对冷却系统冷却能力的诊断,多采用模型值与测量值比较的方法来判断冷却系统工作是否正常,但这种方法往往面临对冷却系统建模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运行工况复杂,被冷却对象工作点变化剧烈的应用情况。
因此,现有技术中对于车辆冷却系统,如何进行简易、准确的冷却能力诊断成为目前的关键问题。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冷却系统冷却能力的诊断方法及装置、处理器、车辆,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的冷却系统冷却能力的诊断过程复杂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冷却系统冷却能力的诊断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车辆的工况信息,工况信息至少包括:车辆的运行里程、电机温度、逆变器温度、环境温度、动力电池的剩余电量、电子水泵运行状态、散热器运行状态、整车状态、传感器运行状态;在确定工况信息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控制车辆进入诊断准备状态并对电机冷却系统进行初始化调节;在确定电机冷却系统已完成初始化调节的情况下,测试电机冷却系统在多个工作状态下的冷却能力,获得多个诊断结果;在确定诊断结果满足预设故障条件的情况下,生成提示信息,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机冷却系统故障。
可选地,确定工况信息满足预设条件,包括:运行里程为预设里程、电机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为预设温差值、散热器运行状态为正常状态、电子水泵运行状态为正常状态、整车状态为整车下电状态、剩余电量处于预设电量范围内、传感器运行状态为正常状态。
可选地,控制车辆进入诊断准备状态包括关闭电机的使能信号、维持电压转换器的使能状态、维持动力电池的上高压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289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智能化制托入托一体化设备
- 下一篇:一种沿海地区水土改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