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与豌豆白粉病抗性相关的KASP标记及其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101822.X | 申请日: | 2022-09-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214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 发明(设计)人: | 孙素丽;朱振东;邓东;武文琦;段灿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6858;C12N15/11;A01H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李洋 |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豌豆 白粉病 抗性 相关 kasp 标记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与豌豆白粉病抗性相关的KASP标记及其应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个与豌豆抗白粉病抗性相关的SNP位点,该SNP位点为豌豆基因组中对应于序列表中序列4所述DNA分子的第583位脱氧核糖核苷酸,多态性为T/‑。本发明还公开了基于该SNP位点开发的用于鉴定豌豆抗白粉病抗性的KASP标记。通过实验证明:该KASP标记可有效应用于豌豆抗白粉病资源鉴定和豌豆抗白粉病后代群体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豌豆生产、育种工作和抗病机理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与豌豆白粉病抗性相关的KASP标记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豌豆(Pisum sativum L.)是世界上第三大豆类作物,在全世界有近90个国家种植,是人类和动物的主要蛋白质来源之一。豌豆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作为蔬菜、粮食和饲料等原料广泛栽培于全国各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13年我国豌豆干籽粒产量138万吨,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加拿大;此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菜用豌豆生产国。
豌豆白粉病是制约豌豆生产的最重要病害之一,该病是由专性寄生真菌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 D.C.)引起,在温带及亚热带地区普遍发生,特别是在白天温暖、夜间冷凉的气候条件下为害严重,一般发生年份可造成25%-50%的产量损失,严重流行时,高度感病品种的产量损失可达80%以上。目前,防治豌豆白粉病最为经济、有效且环境安全的方法是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而开发与豌豆白粉病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既可以对种质资源进行鉴定,筛选抗病种质,为品种选育提供抗源;也可以对改良品种进行前景选择,快速高效地改良目标性状,显著提高抗病优良品种的选育效率和预见性,对加快抗病新品种培育进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KASP(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即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SNP分型方法,具有准确性高、灵活性强和成本低等特点,已经在多种植物上被广泛应用于高通量的SNP分型以及InDels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鉴定豌豆白粉病抗性,以筛选抗白粉病豌豆种质资源、品种、品系或单株。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鉴定或辅助鉴定豌豆白粉病抗性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鉴定或辅助鉴定豌豆白粉病抗性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检测待测豌豆基因型是否为缺失基因型,根据所述待测豌豆基因型确定该待测豌豆白粉病抗性:若待测豌豆基因型为缺失基因型,则该待测豌豆表现为或候选表现为抗白粉病;若待测豌豆基因型不为缺失基因型,则该待测豌豆表现为或候选表现为抗白粉病或感白粉病;
所述缺失基因型为SNP位点均为缺失的纯合体;所述SNP位点为豌豆基因组中对应于序列表中序列4所述DNA分子的第583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上述方法中,所述检测待测豌豆基因型是否为缺失基因型的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以待测豌豆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引物组进行PCR扩增,将所得扩增产物进行荧光信号扫描,根据所述荧光信号判断待测豌豆基因型是否为缺失基因型。
进一步的,根据所述荧光信号判断待测豌豆基因型是否为缺失基因型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PCR扩增结束后用Douglas-Araya高通量流水线式荧光信号扫描仪进行荧光信号处理,用Douglas专用Kraken软件导出基因分型结果,进而判断待测豌豆基因型是否为缺失基因型:若所述待测豌豆的扩增产物的荧光信号数据经软件分析呈现红色,则所述待测豌豆的基因型为缺失基因型;否则所述待测豌豆的基因型不为缺失基因型。
更进一步的,所述引物组由上游引物F1、上游引物F2及下游引物R组成;
所述上游引物F1为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单链DNA;
所述上游引物F2为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单链DN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018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