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开门的防移动物撞击监测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89431.0 | 申请日: | 2022-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043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孙承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承志 |
主分类号: | E05B77/12 | 分类号: | E05B77/12;E05B81/64;G01S13/931;B60Q9/00 |
代理公司: | 广东创兴方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32 | 代理人: | 李雪连 |
地址: | 300450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开门 移动 撞击 监测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涉及汽车主动安全技术领域,具体为用于车辆开门的防移动物撞击监测控制系统,包括汽车单元和MCU控制器,所述汽车单元的输出端和报警监控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报警监控单元包括检测范围内物体检测模块、视觉报警模块、自锁控制模块、控制电路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探测雷达和生物感应监测模块。该用于车辆开门的防移动物撞击监测控制系统,通过雷达探测系统反馈后自动控制门锁,即如果雷达探测系统探测到有电动车等快速接近时,门锁系统启动,自动锁住车门,开门人无法实现开门操作,100%的实现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当电动车通过后,探测系统探测不到时,门锁系统在同时车辆停止状态时,自动解除锁门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主动安全技术领域,具体为用于车辆开门的防移动物撞击监测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车辆安全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主动安全技术在车辆安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不仅表现在对驾乘人员的保护方面,同时对交通环境中的人和非机动车辆的保护方面也在加强。其中以车辆开门时,车门和后方接近的电动车、自行车、摩托车发生碰撞的事故尤为突出,对电动车、自行车、摩托车驾驶员造成致命伤害,甚至死亡。
中国专利公告号CN104986104A公开了一种车辆开门防撞警示系统及车辆开门防撞警示方法,所述系统包括控制装置、视觉报警装置、声觉报警装置和探测雷达,视觉报警装置、声觉报警装置和探测雷达连接于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同时连接于车辆的车门开关装置和车门门锁总控装置,当控制装置通过探测雷达获知车辆后方的运动目标靠近车身时,通过车门门锁总控装置判定此时车门门锁是否处于允许打开状态,若是则控制装置控制视觉报警装置进行报警,同时通过车门开关装置判定此时车门是否处于打开状态,若是则控制装置同时控制声觉报警装置进行报警。本发明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了高精度的开门警示控制且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大降低了车门碰撞事故发生几率,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该专利使用声音/视觉报警系统提醒开门人,能一定程度减少碰撞事故的发生,缺点在于通过声音/视觉报警提醒开门人,如果开门人没有及时反应过来则不能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用于车辆开门的防移动物撞击监测控制系统,具备防呆,自动操作,避免了误操作和延迟操作等优点,解决了开门人的反应迟钝/以往习惯等造成车门误开,继而发生碰撞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用于车辆开门的防移动物撞击监测控制系统,包括汽车单元和MCU控制器,所述汽车单元的输出端和报警监控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报警监控单元包括检测范围内物体检测模块、视觉报警模块、自锁控制模块、控制电路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探测雷达和生物感应监测模块,所述检测范围内物体检测模块与视觉报警模块通过电信号双向电连接,所述视觉报警模块与自锁控制模块通过电信号双向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采集模块与数据采集模块通过电信号双向电连接,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与探测雷达通过电信号双向电连接,所述探测雷达与生物感应监测模块通过电信号双向电连接,所述报警监控单元的输出端和MCU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MCU控制器的输出端和电子信息抗干扰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子信息抗干扰模块的输出端和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与中频处理电路器双向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汽车单元包括车门本体和信号接收器,所述车门本体为四个,四个所述车门本体的内部均设置有信号接收器。
优选的,所述电子信息抗干扰模块包括采集器和稳压器,所述采集器与稳压器通过电信号双向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中频处理电路器的输出端和数据运行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数据运行单元的输出端和数据报警储存单元的输入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承志,未经孙承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894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