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检测生物标记物、检测试剂盒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85875.7 | 申请日: | 2022-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42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颜标;蒋沁;姚牧笛;马严;朱妍;赵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83 | 分类号: | C12Q1/6883;C12Q1/6851;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张晓博 |
地址: | 20003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眼底 新生 血管 性疾病 检测 生物 标记 试剂盒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检测的生物标记物、检测试剂盒及应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检测的生物标记物为tRNA衍生片段tRF‑1001,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检测的生物标记物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1,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检测的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引物为SEQ ID NO:4和SEQ ID NO:5。本发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通过检测房水中tRNA衍生片段tRF‑1001的相对含量,为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提供新的检测标记物和预后评估方法。本发明证明检测患者房水中tRF‑1001的表达实现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是完全可行的,具有创伤性小和操作简单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检测的生物标记物、检测试剂盒及应用。
背景技术
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是一组以眼底病理性血管新生为特征的疾病,可在不同年龄阶段发生,如新生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中年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和老年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严重威胁人类视力,现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经济负担。该类疾病重要病理学特点是:血管屏障受损、血管闭塞无灌注、病理性血管新生和继发出血渗漏,继而导致失明。
目前针对该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全身治疗、眼底激光光凝、眼内注射药物、玻璃体切割手术等。这些治疗方式主要针对晚期病变,均存在较多不足和相对副作用。作为非破坏性治疗,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成为目前抗新生血管治疗的主流。然而,部分患者对抗VEGF药物治疗无效甚至出现视网膜萎缩等副作用。因此,挖掘其发病的调控机制,寻找灵敏且应用方便的检测标记物和新型治疗靶标,有助于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早期诊断和防治。
tRNA片段是通过pre-tRNA和成熟tRNA的内核裂解产生的一组不编码功能蛋白的非编码RNA,参与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包括核糖体生物发生、翻译抑制、mRNA稳定性抑制等。此外,tRNA片段在核糖体生物发生、表观遗传调控、翻译抑制、mRNA稳定性抑制等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RNA片段参与人类多种生物过程和疾病发生,其异常调控与饮食诱导的代谢紊乱和癌症进展等显著相关。鉴于tRNA片段的特征和疾病相关性,其有望成为诊断的标志物和预后评估的标记。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1)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然而现有技术难以做到早期特异性诊断,且缺少创伤性小的早期诊断方法。
(2)目前针对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针对晚期病变,均存在较多不足和相对副作用。
(3)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是目前抗新生血管治疗的主流,但是部分患者对抗VEGF药物治疗无效甚至出现视网膜萎缩等副作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检测的生物标记物、检测试剂盒及应用,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生物标记物、检测试剂盒及应用。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检测的生物标记物,所述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检测的生物标记物为tRNA衍生片段tRF-1001,所述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检测的生物标记物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1。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所述的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检测的生物标记物的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所述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包括PCR扩增体系,所述PCR扩增体系包括SYBR Premix Ex Taq 2×100μL,tRF-1001特异性的qRT-PCR上游引物,tRF-1001特异性的qRT-PCR下游引物,GAPDH定量PCR上游引物,GAPDH定量PCR下游引物,引物各1管,10μM,100μL/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未经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858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