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型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97930.3 | 申请日: | 2022-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602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刘英策;邬新根;王锐;陈宣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乾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38 | 分类号: | H01L33/38;H01L33/42;H01L33/44;H01L33/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101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火***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型 发光 器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型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将第一金属反射层层叠于具有岛状结构的透明导电层的表面,使得经第一金属反射层向下反射的光在岛状结构处形成漫反射效果,再经第二、第三反射层反射进一步扩大发光角度;所述第一金属反射层和所述透明导电层通过合金工艺与所述第二型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的同时,由于第一金属反射层具有导电性能,且其电阻值低于透明导电层,更有利于电流的横向传导,从而降低电压,进一步提升微型发光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二极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型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发光技术的不断发展,LED的应用日新月异,特别是LED在显示技术的发展。同时,由于LED显示屏的高分辨率的需要,LED芯片的间距及芯片的尺寸也越来越小,如Mini-LED等微发光器件。
MiniLED是尺寸在100微米量级的LED芯片,主要应用于背光和直显。从尺寸上看,MiniLED的单颗led芯片尺寸在50-200μm之间,像素点间距在0.5-1mm左右。相比于传统的LED芯片背光产品具有更小的点间距,这样同一块显示屏幕上可以集成更多的LED背光灯珠,从而将屏幕划分成更多的精细的背光分区,有利于实现更精细的区域发光调节,可以拥有接近OLED屏幕的对比度。另外相比于OLED屏幕,Mini-LED背光屏幕具有长寿命、不易烧屏等优点。
然而,Mini-LED芯片发光角度在130~140°,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显示效果需要集成了更多的背光灯珠以及背光设计,厚度不易做薄,同时,多背光灯珠集聚也容易产生更大的热量,对设备散热要求更高;因此,使得Mini-LED难以应用在较大规格的屏幕上。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专门设计了一种微型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本案由此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型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微型发光器件因发光角度小所导致的应用存在成本高、显屏厚度大以及发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微型发光器件,包括衬底及设置于所述衬底表面且通过沟槽相互隔离的若干个LED阵列单元,所述LED阵列单元包括:
外延叠层,所述外延叠层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堆叠的第一型半导体层、有源区以及第二型半导体层,且所述外延叠层的局部区域蚀刻至部分所述的第一型半导体层形成凹槽及台面;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衬底,并由所述衬底指向所述外延叠层;
透明导电层,其设置于所述台面且具有岛状结构;
第一金属反射层,其层叠于所述透明导电层背离所述台面的一侧表面;
钝化层,其形成于所述第一金属反射层背离所述透明导电层的一侧表面,且具有第一电极接触孔及第二电极接触孔;其中,所述第二电极接触孔位于所述台面上方,所述第一电极接触孔裸露所述凹槽的部分表面;
第一电极,其沉积于所述第一电极接触孔与所述第一型半导体层电连接;
第二电极,其沉积于所述第二电极接触孔与所述第二型半导体层电连接,且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相互远离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反射层和所述透明导电层通过合金工艺与所述第二型半导体层形成欧姆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反射层具有至少一通孔,且所述钝化层嵌入所述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反射层包括依次层叠的金属反射镜及金属阻挡层,其中,所述反射金属包括高反射率金属,如Ag、Al等;所述金属阻挡层包括TiW、Pt中的一种或多种交叠。
优选地,所述钝化层具有图形化结构,且所述图形化结构与所述通孔在所述衬底表面的投影不重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乾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乾照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979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