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圆筒型燃气轮机压气机机匣装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90800.2 | 申请日: | 2022-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19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邓庆锋;孙勇;高思华;吴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P21/00 | 分类号: | B23P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7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筒 燃气轮机 压气 机机匣 装配 方法 | ||
1.一种圆筒式燃气轮机压气机机匣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接续安装各级独立的动叶外环、静叶环,各独立的可转机匣(1)、抽气机匣(4)、中压机匣(6)、高压机匣(8),期间通过水平对分式半圆工装和整体式圆筒工装来保证相对安装位置不变,最后依次安装承力机匣(9)和后机匣的同时,再移除水平对分式半圆工装和整体式圆筒工装,使压气机装配一次性达到要求;所述水平对分式半圆工装固定各机匣的安装位置,保证不同机匣之间的环形气隙;所述整体式圆筒工装采用了整体式的圆筒结构,用于固定机匣的相对安装位置,保证装配过程中静子与转子之间的间隙,使之不能碰撞干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式燃气轮机压气机机匣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气机由9级组成,采用两列可转导叶,第1级可转导叶、第2级及第3级静叶为悬臂结构,第4级至第8级静叶具有端壁气封结构,所述压气机机匣分别由前机匣、可转机匣(1)、抽气机匣(4)、中压机匣(6)、高压机匣(8)、承力机匣(9)、后机匣组成;
步骤一;将压气机转子安装、固定在前机匣上,第2级动叶外环(2-1)为独立的环形件,自上而下安装在第2级动叶顶部;
步骤二;安装水平对分式可转机匣(1),并通过螺栓与前机匣连接,水平对分式可转机匣(1)后法兰端面设置有六处凹槽,用于与第2级动叶外环(2-1)止动销配合;
步骤三;安装独立的第2级静叶环(3-1),第2级静叶环(3-1)为水平对分式结构,静叶采用悬臂式叶片,通过燕尾型榫头-榫槽结构安装在外环内,相邻静叶之间开设有圆孔,用于抽\引气;同样地,在第2级静叶环(3-1)前端设置有六处凹槽,用于与第2级动叶外环2-1止动销配合;
步骤四;安装圆筒式抽气机匣(4),圆筒式抽气机匣(4)为环形结构,自上而下安装,通过螺钉与水平对分式可转机匣(1)连接,与第2级静叶环(3-1)对应,圆筒式抽气机匣(4)内壁同样开设有圆孔,用于从第2级静叶环(3-1)引气;
步骤五;依次安装各级独立的动叶外环(2-2)、(2-3)、(2-4)和第3级静叶环(3-2)、第4级静叶环(5-1);其中第4级静叶环(5-1)为带内环结构的水平对分式静叶环,各静叶片通过内环切口槽滑入内环,并通过止动块实现静叶片的周向定位;
步骤六;安装圆筒式中压机匣(6),安装方式采用自上而下安装,并通过螺钉与抽气机匣(4)进行连接;
步骤七;安装水平对分式半圆工装,并用螺钉与抽气机匣(4)连接,另一端安装止推环(7),止推环(7)安装有六个止动销,用于与第5级静叶环(5-2)凹槽配合;
步骤八;依次安装各级独立的水平对分式静叶环(5-2)、(5-3)、(5-4)、(5-5)和独立的动叶外环(2-5)、(2-6)、(2-7)、(2-8),各级水平对分式静叶环(5-2)、(5-3)、(5-4)、(5-5)和动叶外环(2-5)、(2-6)、(2-7)、(2-8)均通过止动销和凹槽进行配合安装;
步骤九;安装圆筒式高压机匣(8),采用自上而下安装方式,并通过螺钉与水平对分式半圆工装和止推环(7)连接;
步骤十:安装圆筒式工装,所述圆筒式工装为整体结构,用螺钉将圆筒式工装与高压机匣(8)连接,在转子端通过大螺母压紧,防止高压机匣(8)位置发生变动;
步骤十一:移除水平对分式半圆工装;
步骤十二:安装承力机匣(9),承力机匣(9)最小内径不小于高压机匣(8)后端面法兰外径,承力机匣(9)安装完成之后,第5级静叶(5-2)前的引气可以顺利通过中机匣(6)和高压机匣(8)缝隙;
步骤十三:移除圆筒式工装和大螺母;
步骤十四:最后安装后机匣,通过螺钉与高压机匣(8)连接,整个压气机装配过程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筒式燃气轮机压气机机匣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保证密封性,各机匣通过螺栓连接的法兰端面均涂抹XJ55液态密封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筒式燃气轮机压气机机匣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保证顺利装配,在各级水平对分式静叶环、外环与机匣的配合的外表面涂抹抗磨润滑剂成分为二硫化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9080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