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麦根系活力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响应测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13985.5 | 申请日: | 2022-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58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宋晓;黄绍敏;张珂珂;宋阿琳;范分良;黄晨晨;冯伟;贺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40 | 分类号: | C12Q1/40;C12Q1/37;C12Q1/26;C12Q1/689;C12Q1/6869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李冉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麦 根系 活力 及其 土壤 活性 微生物 群落 多样性 响应 测定 方法 | ||
1.一种小麦根系活力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响应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试验地;
(2)选取小麦品种;
(3)设计试验
将小麦分别于第一年10月中旬和第二年10月中旬播种,设置两个处理:不施氮肥和正常施氮肥,氮肥基追比为5:5,追肥于返青期开沟施入,磷肥和钾肥在播前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其他栽培措施同一般高产田管理;
(4)测定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根系活力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麦根系活力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响应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试验地地处黄淮海平原,处于热带向暖温带地带过度地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645mm,平均日照长12h,平均气温14.4℃,无霜期224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小麦根系活力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响应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试验地的供试土壤为潮土,土壤地力均匀,0-30耕层土壤基础肥力为有机质14.39g/kg、碱解氮82.6mg/kg、有效磷14.7mg/kg、有效钾89.9mg/kg、全氮0.88g/k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麦根系活力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响应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小麦品种为氮高效小麦品种和氮低效小麦品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小麦根系活力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响应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氮高效小麦品种为许科168,所述氮低效小麦品种为郑品麦8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麦根系活力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响应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小麦的播种量为150kg/hm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麦根系活力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响应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氮肥为尿素,含N 46%,用量为165kg/hm2;所述磷肥为磷酸二氢钙,含P2O512%,用量为687.5kg/hm2;所述钾肥为硫酸钾,含K2O 57%,用量为144.74kg/hm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麦根系活力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响应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根系活力的测定方法为:分别于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冲根,取根尖处5cm根系,采用改良TTC还原法测定根系活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麦根系活力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响应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根际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时期为孕穗期;所述酶为β-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多酚氧化酶;所述β-葡萄糖苷酶的测定方法为微孔板荧光法分析法,底物为4-硝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所述亮氨酸氨基肽酶的测定方法为微孔板荧光法分析法,底物为L-亮氨酸-4-硝基苯胺;所述多酚氧化酶的测定方法为微孔板比色法,底物为连苯三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麦根系活力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响应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土壤微生物测序方法为:利用IlluminaMiSeq平台标准操作规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序,PCR扩增16SrRNA基因的V3-V4高变区,对于每个DNA样品,在ABI GeneAmp 9700PCR系统上使用TransStartFastpfu DNA聚合酶对三个重复进行独立的PCR扩增,使用AxyPrep PCR纯化试剂盒进行纯化,并使用IlluminaMiSeq平台进行双末端测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未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1398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