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止痒消肿保湿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80911.6 | 申请日: | 2022-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698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周俊杰;卢雄;杨过;李建洲;邵心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山茶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K8/9794 | 分类号: | A61K8/9794;A61K8/9789;A61K8/92;A61K8/55;A61Q19/00;A61Q17/02;A61P17/04;A61P2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胡伟 |
地址: | 554399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止痒 消肿 保湿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止痒消肿保湿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日用化学技术领域。本止痒消肿保湿组合物包括止痒组分和保湿组分,所述止痒磷脂复合物由止痒提取物和磷脂复合剂组成;所述止痒提取物为石香薷提取物、显齿蛇葡萄叶提取物、蒺藜果提取物、肉豆蔻提取物按重量比3~5:3~5:3~5:1~3的混合物。本发明的组合物通过对止痒组分的更合理搭配使止痒效果更显著,同时,通过止痒组分与保湿组分的合理搭配,使本发明的组合物的止痒和保湿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能加快修复蚊虫叮咬皮肤;本组合物不含酒精,不会因此产生过敏反应,并提取天然植物组分,安全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日用化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止痒消肿保湿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夏季时蚊虫肆虐,人们经常会遭受蚊虫叮咬,被蚊虫叮咬后,由于蚊虫的口器在伤口处残留外源性毒液,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炎症,因此,蚊虫叮咬所致多为过敏性皮炎;在蚊虫叮咬后机体皮肤会刺痛、瘙痒,经反复抓挠后容易造成皮肤皲裂、感染,处理不当还会造成经久不褪的疤痕,并极易传播疾病,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在蚊虫叮咬引起过敏性皮炎后,由于抓挠,伤口皮肤周围容易出现皴裂,发生皮肤缺水,皮肤缺水时会出现干燥、紧绷、粗糙皮肤暗沉,当皮肤水分含量过低时,且皮肤屏障受损后会出现老化、敏感等问题,从而不利于蚊虫叮咬后的皮肤恢复,因此需要滋润皮肤并防止肌肤蒸发,增强肌肤湿润度,另外,蚊虫叮咬皮肤往往会发生肿胀,需要在止痒、消肿、保湿的同时改善皮肤微循环,促进肌肤快速恢复。
目前,市场上防治蚊虫叮咬止痒类产品琳琅满目,如花露水、紫草膏、精油等品类,据统计,蚊虫叮咬止痒产品作为日化行业的边缘市场,每年有10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且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的提高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止痒消肿产品品质和性能的需求也相应提高。显然市场上的现有产品难以符合这一需求,一方面,目前市面上的保湿、止痒产品添加的人工合成化学成分多,化学合成特别是有机化合物的人工合成,难免会在合成时发生副反应,产生对人体有一定的副作用的物质,长期使用会损害皮肤屏障。如部分防止蚊虫叮咬的产品含有酒精,使用时,对于敏感皮肤易产生过敏反应,从而限制了其使用人群,因此,对非人工合成的天然植物源蚊虫叮咬止痒剂的需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目前蚊虫叮咬止痒剂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实现止痒功效,但其功能相对单一,止痒剂用量高,且止痒效果较低,并且仅专注于止痒或保湿单一功能,并未兼顾蚊虫叮咬后肌肤恢复,因此亟待开发一款具有高效止痒消肿保湿功能,并可以快速恢复蚊虫叮咬后肌肤的日化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止痒消肿保湿组合物,来解决蚊虫叮咬皮炎对于止痒消肿保湿的多种功能需求,并可以提高止痒组分功效,加快修复蚊虫叮咬皮肤。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本止痒消肿保湿组合物的应用。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本止痒消肿保湿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止痒消肿保湿组合物,包括止痒组分和保湿组分;所述止痒组分包括:薄荷脑、止痒磷脂复合物;所述保湿组分包括:油橄榄果油、山茶籽油、微晶蜡、白蜂蜡、小烛树蜡、山梨坦橄榄油酸酯、生育酚乙酸酯;所述止痒磷脂复合物由止痒提取物和磷脂复合剂组成;所述磷脂复合剂由卵磷脂、辛酸/癸酸甘油三酯组成;
其中,所述止痒提取物为石香薷提取物、显齿蛇葡萄叶提取物、蒺藜果提取物、肉豆蔻提取物按重量比3~5:3~5:3~5:1~3的混合物;所述山茶籽油占组合物总质量的15~25%,所述止痒磷脂复合物占组合物总质量的0.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山茶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未经贵州山茶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809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