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化合物及包括其的混合物、组合物和有机电子器件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80329.X | 申请日: | 2022-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05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夏泽铭;周国富;宋晶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华睿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夏泽铭 |
主分类号: | C07D493/04 | 分类号: | C07D493/04;C07F7/08;C09K11/06;H01L51/50;H01L51/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6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化合物 包括 混合物 组合 有机 电子器件 | ||
本申请公开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如下结构:另,本申请还公开一种混合物、组合物及有机电子器件。本申请提供地含杂环稠环类的蒽类衍生物可作为主体材料,用于有机电子器件的发光层中。此类有机物具有位于蓝光波长的荧光发射,可以作为发光材料用于蓝光有机发光电子器件中,并使有机电子器件具有较高的器件发光效率和较长的器件寿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光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机化合物、及包括所述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组合物和有机电子器件。
背景技术
有机半导体材料在合成上具有多样性,制造成本相对较低以及优良的光学与电学性能。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在光电器件(例如平板显示器和照明)的应用方面具有广视角、反应时间快、工作电压低、面板厚度薄等优势,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有机电致发光现象是指利用有机物质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现象。利用有机电致发光现象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通常具有正极与负极以及在它们中间包含有机物层的结构。为了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效率与寿命,有机物层具有多层结构,每一层包含有不同的有机物质。具体的,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等。在这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则由正极向有机物层注入空穴,由负极向有机物层注入电子,当注入的空穴与电子相遇时形成激子,该激子跃迁回基态时发出光。这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有自发光、高亮度、高效率、低驱动电压、广视角、高对比度、高响应性等特性。
为了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各种基于荧光和磷光的发光材料体系已被开发出来,而无论是荧光材料还是磷光材料,优秀蓝光材料的开发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总体而言,目前使用的蓝光荧光材料的有机发光二级管可靠性更高。然而,目前大多数蓝光荧光材料的发射光谱过宽,色纯度较差,不利于高端显示,并且这类荧光材料的合成也较复杂,不利于大规模量产,同时这类蓝色荧光材料的OLED稳定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因此开发具有窄带发射光谱、稳定性好的蓝色荧光材料,一方面有利于得到更长寿命更高效率的蓝光器件,另一方面有利于色域的提高,进而改善显示效果。
目前的蓝光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发光层采用主客体掺杂结构,蓝光主体材料大多采用基于蒽的稠环类衍生物,但发光层材料稳定性差,导致器件的寿命短。同时,这些材料难以实现深蓝色的发光,难以满足全彩色显示的需求。
因此,仍需进一步改进材料,以此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蓝光荧光有机化合物,旨在改善现有的蓝光荧光有机电子器件发光效率低及寿命短的问题。
本申请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如通式(1)所示的结构:
Ar1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含有6至60个环原子的芳香基团、或取代或未取代的含有5至60个环原子的杂芳香基团、或这些基团的组合;
相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混合物,包括上述有机化合物及至少一种有机功能材料,所述有机功能材料选自空穴注入材料、空穴传输材料、电子传输材料、电子注入材料、电子阻挡材料、空穴阻挡材料、发光材料、主体材料、客体材料或有机染料。
相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组合物,包括上述有机化合物或上述混合物、及至少一种有机溶剂。
相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有机电子器件,包括至少一功能层,所述功能层中包含上述有机化合物或上述混合物,或所述功能层由上述组合物制备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述的含杂环稠环类的蒽类衍生物可作为主体材料,用于有机电子器件的发光层中。此类有机物具有位于蓝光波长的荧光发射,因此该类物质可以用于蓝光有机发光电子器件中,并具有较高的器件发光效率和较长的器件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华睿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夏泽铭,未经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华睿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夏泽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803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