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定压快充结构式的柱塞式的制动主缸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49427.7 | 申请日: | 202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2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葛建孟;葛建海;刘家水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奔腾智能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3/12 | 分类号: | B60T13/12;B60T13/16;B60T13/14 |
代理公司: | 温州市品创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47 | 代理人: | 程春生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定压快充 结构式 柱塞 制动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汽车定压快充结构式的柱塞式的制动主缸,其第一制动腔和供液腔之间设计一个定压式的快充组件,定压式的快充组件由阀杆、快充阀密封圈、回位弹簧、O形圈、阀座、堵头组成。当总泵处理处于静止状态时,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快充阀密封圈形成对回油孔的封堵,当第一柱塞在踏板机构的作用下向前移动,关闭第一进油孔,移动中,供液腔的容积发生变化,使制动液由供液腔推送至第一制动腔中,此时,定压式的快充组件发挥作用,在第一制动腔未达到一定的压力时,始终保持与供液腔连通的回油孔在快充过程中处于关闭状态,不让供液腔中的制动液通过第一供油端口进入储液罐,从而实现快速供油的目的,且在快充过程中,无任何制动液的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定压快充结构式的柱塞式的制动主缸。
背景技术
制动主缸也被称为液压制动总泵,是行车制动系统的动力源。制动主缸的主要作用是将驾驶人施加在制动踏板上的机械力和真空助力器转变成制动油压,并将具有一定压力的制动液经过制动管路送到各个车轮的制动轮缸(分泵),再由车轮制动器转变为车轮制动力。
如图1,传统快充式结构的制动总泵是由一个阶梯结构的缸体A,一个阶梯式活塞组件B,以及一个布置在进油口位置的快充阀组件C(如图2)组合而成。当活塞组件B在踏板机构力的作用下,向前移动,由于腔体内孔是阶梯结构,又因进油口位置快充阀组件C的作用,从而使制动液从供液腔M快速推送至制动腔N中,实现快速供液的目的。但因为此结构的快充阀组件C有一个带有通油槽的快充阀阀芯04(如图2),所以在实现快速供液的过程中,会使得一部分制动液回流到储液罐L中,损失一部分制动液,导致快充供液的目的打折扣。
其次,此结构的快充阀组件C,相对应的配件:如上阀体01、快充密封圈02、下阀体05,开发造价成本高;缸体A加工工艺复杂,难度高;且上阀体01、快充密封圈02、下阀体05、卡簧等,装配时费劲难装,生产效率低。
综上所述,传统的快充式结构的制动总泵生产效率低,开发成本高,快充性能部完善。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汽车定压快充结构式的柱塞式的制动主缸。,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定压快充结构式的柱塞式的制动主缸,包括缸体,所述的缸体内由前至后依次设有第二柱塞和第一柱塞,第一柱塞的后端伸至缸体外,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之间形成第一制动腔,第二柱塞的前端与缸体之间形成第二制动腔;
第一柱塞的前半部分的直径小于后半部分的直径,第一柱塞的外周面与缸体内壁之间设有两个第一密封皮圈,位于前侧的第一密封皮圈在第一柱塞的前半部分的外周面与缸体内壁之间形成密封配合,位于后侧的第一密封皮圈能在第一柱塞的后半部分的外周面与缸体内壁之间形成密封配合;
第一柱塞的前半部分的外周面与缸体之间形成供液腔,缸体上设有第一供油端口,缸体的内壁上设有连通供液腔和第一供油端口的第一进油孔,第一进油孔位于第一密封皮圈的后侧,所述的第一密封皮圈的截面为U形,第一密封皮圈为开口朝前侧设置;
所述的缸体的外侧壁上设有回油端口,回油端口包括沿缸体径向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孔一、孔二、孔三,孔一的直径小于孔二的直径,孔二的直径小于孔三的直径,孔一的底部设有与供液腔连通的回油孔;
还包括阀杆、快充阀密封圈、回位弹簧、O形圈、阀座、堵头,阀杆由三部分构成,阀杆的三部分分别为前段、中段、后段,阀杆的前段、中段、后段的直径依次变大,阀杆的前段和中段的前端连接在孔一中,快充阀密封圈连接在前段的前端形成对回油孔的封堵,阀杆的后段的直径大于孔一的直径,阀杆的前段的直径小于孔一的直径,阀杆的前段与孔一之间形成回油腔,回油腔与第一供油端口连通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奔腾智能制动系统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奔腾智能制动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494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