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农业用水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富集方法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69849.3 | 申请日: | 2022-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725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谢雅晶;刘贤金;王少萌;李丹地;杜雪飞;李彬;何鑫;徐重新;刘媛;张存政;孙永刚;刘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Q1/24 | 分类号: | C12Q1/24;C12Q1/6851;C12Q1/6869;C12Q1/70;C12R1/445;C12R1/42;C12R1/19;C12R1/01;C12R1/93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薛红凡 |
地址: | 21001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农业 水中 食源性 致病 微生物 富集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农业用水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富集方法及应用,属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技术领域。所述富集方法是将预处理的农业用水经滤膜抽滤;将所述截留有微生物的滤膜进行洗脱,所得洗脱液分离,所得固相为膜细菌组分,所得液相为含膜病毒组分的溶液;将滤膜滤液经切向流过滤器处理获得切向流过滤病毒组分。本发明所述方法可对水样中多种致病细菌和食源性病毒同时进行富集、分离,缩短富集处理时间,食源性病毒回收率最高可达62.60%,致病菌回收率最高可达94.24%,可有效富集多种常见致病细菌、食源性病毒和冠状病毒,配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在快速检测农业用水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农业用水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富集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污染食品、农产品的主要生物危害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也给食品、农产品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鲜食果蔬中存在多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风险。产地环境为果蔬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主要污染来源。鲜食果蔬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易受诺如病毒、致泻大肠杆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且鲜食果蔬因其货架期短需冷链运输,致病微生物易于在供应链中长时间存活(且食源性病毒不易被彻底消杀),加工或生食时存在很大安全风险。
农业用水中致病微生物含量低,且种类繁杂,因此,针对农业用水中的致病微生物进行同步、全面有效的富集是同步检测致病菌及食源性病毒的关键环节。目前,常用的富集致病微生物的方法,多仅针对致病菌或食源性病毒,针对农业用水中的所有常见致病微生物(致病细菌和食源性病毒)而言存在一定局限。
现有针对农业用水中的微生物的富集方法主要分为针对细菌的滤膜法和针对病毒富集的玻璃棉、石墨烯等材料富集法、加压滤膜法等,目前还没有可用于农业用水中细菌和病毒同时富集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业用水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富集方法及应用,实现同时富集致病细菌和食源性病毒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农业用水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富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预处理的农业用水经滤膜抽滤,得到截留有微生物的滤膜和滤膜滤液;
2)将步骤1)中所述截留有微生物的滤膜进行洗脱,所得洗脱液经固液分离,所得固相为膜细菌组分,所得液相为膜病毒组分;
3)将步骤1)中所述滤膜滤液经切向流过滤处理,获得切向流过滤的病毒组分;
步骤2)和步骤3)之间没有时间顺序的限制。
优选的,步骤1)中滤膜的孔径包括0.2~0.8μm。
优选的,步骤1)中滤膜过滤包括依次采用大孔径滤膜、小孔径滤膜过滤;
所述大孔径滤膜为孔径0.45~0.8μm的滤膜;所述小孔径滤膜包括0.2μm的滤膜。
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洗脱用溶液为第一洗脱缓冲液;
所述第一洗脱缓冲液包括以下浓度的组分:牛肉粉10~15g/L、Tris-Base0.1~0.2mol/L、甘氨酸0.05~0.1mol/L;
步骤2)中所述分离为离心法,所述离心的转速为3000~6000×g,所述离心的时间为5~10min。
优选的,步骤3)中切向流过滤处理依次包括切向流过滤浓缩和洗脱。
优选的,所述切向流过滤浓缩的时间为30~60min。
优选的,所述洗脱用溶液为第二洗脱缓冲液;所述第二洗脱缓冲液包括以下浓度的组分:牛肉粉20~30g/L、Tris-Base 0.2~0.4mol/L、甘氨酸0.1~0.2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698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