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DPF主动再生控制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224738.0 | 申请日: | 2022-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84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发明(设计)人: | 江飞;卢静;王海;董晓;王健;张东;丁志强;杨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023 | 分类号: | F01N3/023;F01N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康亚健 |
地址: | 21402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dpf 主动 再生 控制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DPF主动再生控制方法及系统。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启动发动机;监控发动机的参数;判断T4温度是否在第一温度以上超过第一时间、T5温度是否在第二温度以上超过第二时间以及发动机的运行时长是否超过第三时间;判断运行时长是否超过第四时间;判断T4温度是否在第一温度以上超过第一时间、T5温度保持在第二温度以上超过第二时间以及DPF内碳载量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判断碳载量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判断DPF压差是否大于压差阈值;当判断全部为是时,进行DPF的主动再生,否则在判断结束后重新判断。本方法综合判断发动机工况,将再生时刻控制在发动机高温的时间范围内,发挥经济性的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DPF主动再生控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保成为各行各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对于汽车行业而言,需要对发动机排放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目前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柴油发动机均带有DPF(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颗粒捕捉器),利用DPF对柴油发动机排放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其符合排放标准。而DPF中通常会出现积碳过多的情况,消除积碳的方式为DPF的被动再生功能和主动再生功能。被动再生主要是通过热管理技术,提高NO2的转化效率,并利用NO2与DPF中的积碳进行反应,在较低的排气温度下实现DPF的再生或者碳平衡,但对发动机工况要求较高,且可靠性差,因而利用不多。主动再生主要是通过尾管喷油或发动机自有喷油器后喷油,排温低的工况需要额外喷入较多燃油,排温高的工况只需要少喷油甚至不喷油,将DPF入口温度提高至约550℃以上,此时DPF中的积碳会和排气中的O2进行快速燃烧,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DPF的再生。
现有技术中,常通过监控DPF的碳载量的方式判定是否触发DPF的主动再生功能。但是DPF是否需要再生,主要是依据发动机的运行时间、油耗、里程、碳载量和压差等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合进行判断,这些判断条件对应的阈值固定且单一,因而导致只有在DPF接近满碳时,才发出再生需求,这使得现有的主动再生控制系统功能不够灵活,且未考虑发动机的实际工况,不利于发动机的经济性。在发动机的实际应用中,DOC(Diesel OxidationCatalyst,氧化型催化转化器)的前温度(简称为T4温度)和DPF的前温度(简称为T5温度)也是能够判断DPF是否需要再生的重要因素。
目前有少量的带识别发动机工况或车辆工况的主动再生控制系统,但其是针对不同工况选择不同的再生模式,比如低负荷工况强化再生功能,并非针对工况选择合适的再生时机,本质对经济性无明显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DPF主动再生控制方法及系统,以保证主动再生控制的准确度和灵活性,提高发动机的使用经济性。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DPF主动再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0、启动发动机;
S120、监控所述发动机的运行时长、DPF内碳载量、DPF压差、T4温度和T5温度;
S210、判断所述T4温度是否保持在第一温度以上超过第一时间、所述T5温度是否保持在第二温度以上超过第二时间以及所述发动机的运行时长是否累计超过第三时间,若全部为是,进行步骤S310,否则进行步骤S220;
S220、判断所述发动机的运行时长是否累计超过第四时间,若是,则进行步骤S310,若否,则进行步骤S230;
S230、判断所述T4温度是否保持在第一温度以上超过第一时间、所述T5温度是否保持在第二温度以上超过第二时间以及所述DPF内碳载量是否大于第一阈值,若全部为是,进行步骤S310,否则进行步骤S2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247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