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驾驶员正面安全空间监控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66314.3 | 申请日: | 2022-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50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刘维海;郝玉敏;鞠伟;王东辉;彭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15 | 分类号: | B60R21/015;B60R21/01;B60Q9/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崔斌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驾驶员 正面 安全 空间 监控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驾驶员正面安全空间监控方法和装置。通过传感器组件获取驾驶员前部空间信息;根据驾驶员前部空间信息判断是否满足驾驶员气囊点爆的空间需求;如果不满足驾驶员气囊点爆的空间需求,将不满足驾驶员气囊点爆的空间需求的信息发送给安全提醒系统;安全提醒系统提示驾驶员如果发生碰撞有被驾驶员气囊击伤的风险,建议驾驶员进行驾乘姿态调整建议。本发明可以实时监控驾驶员与方向盘之间的距离,当距离不满足驾驶员正面安全气囊展开空间要求时,通过安全提醒,避免驾驶员因不合理的乘坐姿态导致在汽车发生碰撞时,正面气囊展开过程中冲击驾驶员,对驾驶员产生二次伤害,使安全气囊真正起到保护乘员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驾驶员正面安全空间监控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驾驶员安全气囊基本成为乘用车的标准安全配置。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在设定的点火策略下点爆驾驶员安全气囊和安全带,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迅速充满气袋,安全气囊完全充满后,驾驶员与安全气囊接触,通过安全气囊泄气孔泄气,对驾驶员头颈部起到缓冲保护作用。
但是安全气囊在展开过程中具有较大冲击力,如果驾驶员在安全气囊展开充满过程中与气袋接触,安全气囊不但不能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安全气囊充气展开的冲击力则对驾驶员造成二次伤害。
虽然可以根据乘员体型确定制定不同的安全气囊点爆策略,从而使安全气囊满足合理刚度特性,达到较好的乘员保护效果,但是安全气囊的形状、尺寸、刚度等参数优化是基于标准正面碰撞工况,无法为现实世界中不同体型、不同驾驶姿态等复杂工况下的驾驶员提供最佳、最有效的保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驾驶员正面安全空间监控方法和装置,可以实时监控驾驶员与方向盘之间的距离,当距离不满足驾驶员正面安全气囊展开空间要求时,通过安全提醒,避免驾驶员因不合理的乘坐姿态导致在汽车发生碰撞时,正面气囊展开过程中冲击驾驶员,对驾驶员产生二次伤害,使安全气囊真正起到保护乘员的目的,解决了现有安全气囊在展开过程中具有较大冲击力,如果驾驶员在安全气囊展开充满过程中与气袋接触,安全气囊不但不能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安全气囊充气展开的冲击力则对驾驶员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
本发明技术方案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一种驾驶员正面安全监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传感器组件2获取驾驶员6前部空间信息;
根据驾驶员前部空间信息判断是否满足驾驶员气囊5点爆的空间需求;如果不满足驾驶员气囊5点爆的空间需求,将不满足驾驶员气囊5点爆的空间需求的信息发送给安全提醒系统4;
安全提醒系统4提示驾驶员如果发生碰撞有被驾驶员气囊5击伤的风险,建议驾驶员进行驾乘姿态调整建议。
所述传感器组件2包括6个均设置在方向盘1上的距离传感器,测量的驾驶员6和方向盘1之间的距离分别是L1、L2、L3、L4、L5和L6;驾驶员6操控方向盘1时,驾驶员6手部及手臂与方向盘1之间的距离设定为Lmin,作为判断信号是否有效的阈值下限;同时驾驶员6驾驶车辆过程中,驾驶员1可能出现低头,侧身的动作,此时,距离传感器测量的距离可能是方向盘1与座椅7之间的距离;目前乘用车的座椅靠背角度、座椅位置及方向盘位置为可调节的,通过调节座椅和方向盘至距离传感器测量的距离值至最大状态,此时,6个距离传感器测量的方向盘1与座椅7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max,为判断距离信号有效的阈值上限。
根据驾驶员前部空间信息判断是否满足驾驶员气囊5点爆的空间需求的具体方法如下:
S1、对距离信号的筛选,滤除小于1.1倍Lmin的距离信号和大于Lmax的距离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663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