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多重活性胶原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37537.7 | 申请日: | 2022-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17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陆金婷;程咏梅;王立军;石丽虹;任伟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贝迪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21/06 | 分类号: | C12P21/06;C07K14/78;C07K1/34;A61K8/65;A61Q19/00;A61Q19/08;A61K38/01;A61P17/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冯智文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多重 活性 胶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多重活性胶原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预处理;(2)去除杂蛋白;(3)酶解;(4)梯度化反应;(5)压滤;(6)纳滤;(7)冷冻干燥,得到所述多重活性胶原。该胶原保持了胶原蛋白的三螺旋活性结构,分子量为1~300kDa,呈梯度分布,分子量50kDa以上的大分子胶原所占比例为25%~30%,分子量10~50kDa的中分子胶原所占比例为55%~60%,分子量10kDa以下的小分子胶原所占比例为10%~20%。不同分子量的胶原能渗透到皮肤的不同层面,大分子胶原填充基底层,中分子胶原进入真皮层,小分子胶原提供肌肤所需营养。本发明多重活性胶原尤其适合应用于医美化妆品行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活性胶原制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制备多重活性胶原的方法。
背景技术
胶原是皮肤组织的主要蛋白质成分,胶原是由成纤维细胞合成的,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纤维细胞的合成能力下降,若皮肤中缺乏胶原蛋白,胶原纤维就会发生交联固化,使细胞间粘多糖减少,皮肤便会失去柔软、弹性和光泽,发生老化,同时真皮的纤维断裂、脂肪萎缩、汗腺及皮脂腺分泌减少,使皮肤出现色斑、皱纹等一系列老化现象。
美容胶原是一种新型抗衰老美容材料。美容胶原与人体组织亲和性很好,有利于自身组织的修复再生。实验表明,注射胶原蛋白几周后,体内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及毛血管向注射的胶原蛋白内移行,组合成自身胶原蛋白,从而形成正常的结缔组织,使受损老化的皮肤得到填充和修复,达到延缓皮肤衰老的目的。由于在皮肤衰老过程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胶原蛋白的独特结构性能决定了其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也不断的促使人们对胶原蛋白及其制品进入广泛深入的研究和产品的技术创新,特别是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胶原蛋白以及含胶原蛋白制品将会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要。运用它来预防和延缓皮肤衰老,胶原蛋白将会更广泛地造福人类。
众所周知,医美化妆品中的有效成分(如胶原、透明质酸等)只有进入表皮或真皮并在该部位聚集才能发挥其特有的功效。例如,美白产品中的美白剂需要透过角质层作用于表皮中的基底层,阻断黑色素的产生。体外补充胶原蛋白使其进入真皮层补充体内的胶原纤维,才能恢复皮肤的弹性。但是由于胶原是大分子物质,很难直接被皮肤吸收利用,所以往往需要通过医美技术(如注射、微针、水光枪等)使胶原蛋白进入到真皮层,发挥其特有的功效,单单靠涂抹很难使胶原蛋白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些更小分子量的胶原蛋白肽,虽然能被皮肤吸收利用,但因为其已经在酸、碱、热、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胶原蛋白水解产物,其三螺旋结构已经完全丧失,不具备胶原蛋白特有的生物活性功能,只能作为营养剂被人体吸收利用。
因此,开发一种既能够被人体皮肤吸收,又能保持胶原蛋白的三螺旋活性结构的多重活性胶原,使胶原蛋白能进入到真皮层,发挥其促进细胞增殖迁移、调节组织修复再生、延缓皮肤衰老等生物功效,对于医美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多重活性胶原的方法。本发明胶原是一种既能够被人体皮肤吸收,又能保持胶原蛋白的三螺旋活性结构的多重活性胶原。采用不同的动物皮片组织(猪皮、鱼皮或牛皮)经预处理和酶解工艺提取出大分子的胶原蛋白,再通过梯度化反应、纯化、冻干等工艺,制备多重活性胶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制备多重活性胶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预处理:将动物皮片进行预处理,去除毛发和脂肪;
(2)去除杂蛋白:将预处理完成的皮片,用NaOH和/或NaCl浸泡处理;
(3)酶解:将步骤(2)处理后的皮片投入到醋酸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胃蛋白酶,酶解处理;
(4)梯度化反应:步骤(3)得到的酶解溶液分成至少两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贝迪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无锡贝迪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375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